众力资讯网

志愿军查特务,竟发现四十岁聋哑男娶二十岁娇妻,一枪下去,真相立刻暴露

1952年初的朝鲜半岛,寒风如刀。这一年的春天来得格外迟,直到三月,朝鲜北部的顺川城仍被一层薄雪覆盖。这座位于平安南道的

1952年初的朝鲜半岛,寒风如刀。这一年的春天来得格外迟,直到三月,朝鲜北部的顺川城仍被一层薄雪覆盖。

这座位于平安南道的小城,因其特殊的地理位置,成为了连接前线与后方的重要枢纽。从鸭绿江畔运来的军需物资,十有八九要经过这里的铁路线,才能送达正在三八线附近与联合国军鏖战的志愿军各部。

顺川城不大,却因战争而显得格外拥挤。城内随处可见身着棉军装的志愿军战士,他们或行色匆匆地搬运物资,或警惕地巡视着四周。

城外的山岭上,防空哨所星罗棋布,754号哨所就是其中之一。这座哨所坐落在半山腰,俯瞰着山脚下蜿蜒而过的铁路线,如同一位沉默的守护者,日夜注视着这条关乎战局的生命线。

志愿军老照片

杨光站在哨所屋顶,双手举着望远镜,仔细地扫描着灰蒙蒙的天空。作为754号哨所的哨长,这位来自四川的二十八岁军人已经在这片异国土地上战斗了将近两年。与许多志愿军战士一样,杨光最初对朝鲜的了解仅限于地理课本上的寥寥数语,但战争的残酷现实让他迅速成长为一名经验丰富的前线指挥官。

"今天这天儿,不太对劲。"杨光自言自语道,呼出的白气在寒冷的空气中迅速凝结。根据经验,这种阴沉沉的天气最容易遭到美军空袭,云层低矮既能掩护轰炸机接近,又不会影响它们寻找目标。

就在杨光准备下房时,他的眼角突然捕捉到一丝异样——在公路拐弯处,一股诡异的绿烟正笔直地升向天空。那烟柱如此醒目,即使在阴沉的天色下也格外刺眼。杨光的心猛地收紧了,那是美军空投的信号弹,专门用来给轰炸机指示目标的。

"小张!快上来!"杨光朝屋内大喊,声音里带着不容置疑的紧迫感。

通信员张志强几乎是跑着上了屋顶,顺着杨光手指的方向,他也看到了那股绿烟。"班长,那是……"

"信号弹,错不了。"杨光已经转身往梯子走去,"拿上枪,跟我走。通知其他岗哨加强警戒,有情况立即鸣枪示警。"

两人迅速整装出发,沿着崎岖的山路向绿烟升起的方向奔去。雪地上新鲜的脚印证实了杨光的判断——确实有人刚刚从这里经过。

沿着脚印追出大约三里地后,松林边缘的一个黑影进入了他们的视线。那人穿着黑色紧身短袄,袖口束得紧紧的,腰间鼓鼓囊囊,脸上蒙着灰布,只露出一双警惕的眼睛,这种装束与当地普通百姓截然不同。

朝鲜山民的正常装束

"站住!举起手来!"杨光端枪喝道,声音在寂静的山林中回荡。

对方愣了半秒,竟转身就跑。但这个决定显然是错误的——没跑两步,他就被一根凸出的树根绊倒,重重地摔在雪地上。杨光一个箭步上前,膝盖压住那人的后背,同时熟练地将其双臂反剪。

"叫什么名字?干什么的?"杨光用朝鲜语问道,同时示意小张搜查此人身上。

那人却指了指自己耳朵,又指指嘴巴,"啊啊"地比划着,示意听不见也说不出。小张皱眉道:"哨长,是个聋哑人?"

杨光没吭声,他注意到那人袖口沾着绿色粉末,与信号弹的残渣一模一样。这个发现让他的警觉性提到了最高。

"带他回哨所。"杨光简短地下令,同时用绳子将此人双手反绑,"注意,他可能有同伙。"

回哨所的路上,杨光一直在思考。这个"聋哑人"的出现太过巧合,而且他的装束和行为处处透着可疑。更令人生疑的是,如果真是当地山民,为何见到志愿军会逃跑?

哨所附近驻扎着朝鲜人民军联络官韩少尉,这位三十出头的军官精通手语,曾多次协助志愿军处理与当地居民的沟通问题。杨光决定请他帮忙审讯这个可疑分子。

韩少尉仔细打量着被押进来的男子,然后开始打出一连串复杂的手势。那人迟疑了一下,也回应了几个动作,但动作生涩,明显不够熟练。

"他说自己叫金载永,住在城南废矿区,昨晚出来找丢失的山羊,误闯树林。"韩少尉翻译道。

杨光冷笑一声:"找山羊用得着蒙面?这身打扮可不像普通山民。"

他转向韩少尉:"问他,为什么见到我们要跑?"

通过手语交流后,韩少尉转述:"他说他以为是坏人,害怕才跑的。"

这个解释显然不能令杨光满意。他决定亲自去这个"金载永"的"家"看看,也许能找到更多线索。

金载永显然不愿带路,但在枪口的"说服"下,只好领着他们穿街过巷,来到一间低矮的土屋前。推门进去,炕上坐着个白发老头,灶台边则站着个二十出头、面容姣好的女子,见到生人立刻低眉顺眼。

"这是他妻子朴玉女,老人是他父亲金成炳。"韩少尉介绍道。

杨光锐利的目光扫视着屋内:锅碗凌乱,墙上却挂着一件与金载永同款的黑色紧身袄;角落里堆着几个崭新的电池和电线,与"贫苦山民"身份极不相称。更可疑的是年龄差——金载永看起来四十多岁,朴玉女不过二十出头,怎会嫁给一个又聋又哑的中年人?

杨光故意用汉语对韩少尉说:"嫂子真年轻,像朵花插在牛粪上。"话音未落,朴玉女睫毛猛地一颤,悄悄瞥了金载永一眼——那眼神里分明有惊慌、有提醒,却绝不是看"聋哑丈夫"的茫然。

杨光心里"咯噔"一下:她听得懂汉语!既然妻子能听,丈夫真聋吗?

回哨所的路上,天色已暗。杨光故意让战士押着三人走在前面,自己落在最后。行至山嘴拐角,他突然拔出手枪朝天空"砰"地一枪。枪声划破寒空,众人齐刷刷回头——金载永也回了头,动作与其他人几乎同步,甚至肩膀还下意识缩了缩。

"哨长,他听见了!"小张低声惊呼。

杨光点点头,却示意不要声张。他故意大声对韩少尉说:"今晚风大,把嫌疑犯关到里屋,明早送团部医院给他检查耳朵,要是装聋,军法处置!"说完用余光扫去,只见金载永脚步明显僵了一下,朴玉女更是脸色煞白。

次日拂晓,杨光把三人押到志愿军后方医院。他提前找到院长,嘱咐了一番。不一会,一位戴口罩的女护士把金载永带进检查室,关门拉帘,手里却拿着一根银针。

志愿军女护士

护士用朝鲜语高声说:"要测试听觉反射,别紧张。"说完突然把银针对着金载永耳后猛然刺去,金载永果然偏头躲避。护士立即回头冲门外喊:"听力正常!"

其实,用银针刺后耳根本没法测听觉反射。只不过金载永是装聋,他听到了护士的话,下意识地进行了保护动作。

帘子拉开,杨光倚在门框,冷冷盯着金载永:"还装吗?"

金载永面如死灰,扑通跪地:"我招!我全招!"

原来,金载永曾是朝鲜人民军排长,1950年冬在清川江战役中被美军俘虏。起初他也经受了严刑拷打,誓死不降。但是,后来美军派来了一个美女特务。金载永40多岁了,还未娶妻,一下子就心动了。

之后,他主动向美军泄露了情报,经过半年特训后,被派回后方充当特务。除了妻子朴玉女,他的所谓“父亲”也是特务。

"我们准备今晚在顺川大桥再放两颗信号弹,让飞机炸断运输线。"金载永颤声说,"任务完成就能拿到美军通行证,逃到南边去。"

杨光听罢惊出一身冷汗:顺川大桥是前线补给的生命线,若被炸断,整个战役部署都将被打乱。他立即命人把三名特务押送团部,同时带一个班在桥畔设伏,果然于午夜逮到了另一名想趁夜放烟的南朝鲜特务。

团部审讯后,根据金载永口供,又挖出两条暗线:一条藏在城里照相馆,负责拍照记录志愿军车队编号;另一条潜伏在火车站,专门在货车车厢底部涂荧光漆,方便夜航机识别。顺川地区的情报网被连根拔起,美军此后多次空袭因失去地面引导而扑空。

半个月后,前方传来捷报:新的作战物资顺利运达,志愿军发起春季反击,一举拔掉敌人数个火力点。754哨所受到师部通令嘉奖,杨光立二等功,韩少尉也获得中朝联合表彰。

此后,人们再走过顺川大桥时,再也看不到神秘的绿烟,只有火车喷出的白雾在蓝天里舒展,像一条腾起的白龙,护卫着前线与后方。

志愿军的运输线

战后,有人问杨光:"当时若看走了眼,让特务得逞怎么办?"杨光笑笑:"兵不厌诈,更不厌细。敌人会装,咱们就得比他们更会看。那一枪不是打天,是打他的魂;魂一颤,啥伪装都破了。"

如今,顺川的山依旧苍翠,铁路的钢轨在阳光下闪闪发亮。它们默默铭记着,那个在寒冷清晨鸣枪示警的年轻哨长,用警觉与智慧,守住了千万人的平安,也守住了战争天平上,那枚至关重要的砝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