众力资讯网

三国帝王世系,魏蜀吴三国的十一位皇帝,他们都是如何登上皇位的

从延康元年(220年)曹丕篡汉称帝,到西晋太康元年(280年)东吴灭亡,三国时期共历六十年,共诞生了十一位皇帝,其中曹魏

从延康元年(220年)曹丕篡汉称帝,到西晋太康元年(280年)东吴灭亡,三国时期共历六十年,共诞生了十一位皇帝,其中曹魏历三世五帝,国祚四十六年;蜀汉历二世二帝,国祚四十三年;孙吴历三世四帝,国祚五十二年。

01曹魏:三世五帝

魏国是三国之中第一个建立的政权,后世多称之为“曹魏”。曹魏政权由汉末军阀曹操奠基,元康元年(220年)曹丕篡汉称帝正式建立,后司马炎于泰始元年(266年)篡夺曹魏皇位,改国号为晋,曹魏灭亡。

1.魏文帝曹丕:曹魏开国皇帝。曹丕是曹操和卞夫人之子,自幼天资聪颖,可谓文武双全,经过与弟弟曹丕的立嗣之争后,曹丕于建安二十二年(217年)被立为魏王世子。建安二十五年(220年)正月,魏王曹操去世,曹丕承袭魏王之位,并改建安二十五年为延康元年。同年十月,汉献帝正式禅让帝位,曹丕接受禅让称帝,改元黄初,建立曹魏政权。

曹丕在位期间,对内推行九品中正制,平定青州、徐州一带割据势力;对外平定边患,与匈奴、氐、羌等外族修好,并恢复西域建制。曹丕在位七年,于黄初七年(226年)五月驾崩,谥号文皇帝,庙号高祖(《资治通鉴》作世祖)。

2.魏明帝曹叡:文帝曹丕之子,太子袭位。曹叡,也作曹睿,是文帝曹丕与甄姬之子。曹叡自幼相貌俊美,又聪慧博闻,颇受曹操喜爱。曹操去世,曹丕继承魏王后,封十五岁的曹叡为武德侯,曹丕称帝次年,曹叡进爵齐公,一年后又进爵平原王。

由于曹叡母亲甄姬乃是被曹丕赐死,曹叡对此多有不满,因而曹丕最初有意立徐姬之子京兆王曹礼为嗣,后曹叡凭借着聪明谨慎逐渐挽回劣势,曹丕遂将其交给郭皇后抚养,以确立其嫡长子地位。黄初七年(226年)五月,曹丕病笃之际,立曹叡为太子。

曹丕驾崩后,曹叡即位,在位期间抵御东吴、蜀汉攻伐,平定鲜卑,攻灭公孙渊,使曹魏达到全盛。曹叡在位十三年,于景初三年(239年)正月驾崩,谥号明皇帝,庙号烈祖。

3.齐王曹芳:任城王曹楷之子,太子袭位。曹芳是曹操曾孙,任城威王曹彰之孙,任城王曹楷之子。魏明帝曹叡因为亲子全部夭折,于是将曹芳和曹询收为养子,自幼养于宫中。曹芳初封齐王,曹叡病重之际,由于担心国家根基不稳,鉴于曹询体弱多病(后于十三岁时早逝),于是立曹芳为皇太子。

曹叡去世后,年仅八岁的太子曹芳即位,在位期间爆发“高平陵之变”,司马懿击败曹爽,政权由此落入司马氏手中,司马懿去世后,其子司马师继续把持朝政。嘉平六年(254年)二月,中书令李丰、光禄大夫张缉等人图谋废掉司马师,结果事情败露,反被司马师灭族,曹芳因为也参与了谋划,司马师于是开始着手废黜曹芳。

同年九月,司马师联合公卿,以曹芳年长不亲政、沉迷女色等罪为由,上奏郭太后请求废黜曹芳,曹芳遂被废为齐王,西晋建立后被册封为邵陵县公。泰始元年(274年),曹芳去世,谥号厉公。

4.高贵乡公曹髦:东海王曹霖之子,权臣司马师迎立。曹髦是曹丕之孙,东海王曹霖之子,初封郯县高贵乡公。

司马师废掉曹芳后,本欲拥立拥立曹操之子、彭城王曹据为帝,但郭太后因为担心魏明帝曹叡绝嗣,坚持要求新帝要低曹叡一辈,而曹髦乃是曹丕在世诸孙中的庶长孙,于是最终选立年仅十三岁的曹髦即位。

曹髦在位期间,司马氏权力已经十分稳固,司马师去世后,其弟司马昭继续执掌曹魏大权。年纪渐长的曹髦,不甘继续为傀儡,决议通过武力铲除司马氏,恢复皇权,遂于甘露五年(260年)五月率领宫中宿卫和奴仆讨伐司马师,却在途中被成济当街弑杀,年仅十九岁。

5.魏元帝曹奂:燕王曹宇之子,权臣司马昭迎立。曹奂是曹操之孙、燕王曹宇之子,初封常道乡公。曹髦被当街弑杀后,司马昭在与公卿商议之后,强行将曹叡的堂兄弟曹奂降低一辈,以曹叡嗣子的身份即位为帝。

曹奂在位期间,军政大权彻底被司马昭掌控,在司马昭的策划下,曹魏于景元五年(264年)攻灭蜀汉,而凭借着此战带来的声望,司马昭开始加快篡位步伐,不过未等篡位便已经去世,其子司马炎承袭权势。

泰始元年十二月(266年2月8日),晋王司马炎篡位建立晋朝,曹奂被降封为陈留王,曹魏至此灭亡。

02蜀汉:二世二帝

蜀汉是继曹魏之后的又一个称帝政权,其沿用“汉”为国号,后世为加以区分,多称之为“蜀汉”或“季汉”等。从刘备于章武元年(221年)四月称帝建立,历经两帝四十三年,后在曹魏的进攻中,后主刘禅于景耀六年(263年)献城投降,蜀汉灭亡。

1.汉昭烈帝刘备:蜀汉开国皇帝。刘备是西汉景帝刘启之子中山靖王刘胜后裔,于东汉末年参与镇压黄巾起义,天下大乱后,刘备先是辗转于各个诸侯,但始终难有大的发展,直到“赤壁之战”后才割据荆南四郡,之后又从刘璋手中夺取益州,继而又夺取汉中。

曹丕篡汉称帝后,蜀地传闻献帝刘协已经遇害,刘备遂为其发丧,追谥“孝愍皇帝”,后于章武元年(221年)四月被群臣拥立为帝,沿用“汉”为国号。同年七月,刘备以“替关羽报仇”为名,率军东征孙吴,却在“夷陵之战”中遭遇惨败,最终败退永安。章武三年(223年)四月,在位三年的刘备病逝于永安宫,谥号昭烈皇帝,东晋十六国时被刘渊上庙号烈祖。

2.蜀后主刘禅:昭烈帝刘备长子,太子袭位。刘禅是刘备的长子,生母为甘夫人。刘禅出生于刘备屯兵新野时,出生次年曹操率大军南下,刘备兵败长坂坡,被迫舍弃妻小逃走,幸有赵云出手相救,甘夫人与刘禅才得以幸免。刘备进兵益州时,孙夫人又意图携带刘禅返回江东,张飞和赵云勒兵截江,才将刘禅带回。

建安二十四年(219年),刘备自立为汉中王,刘禅被立为王太子。两年后,刘备称帝建立蜀汉,刘禅又被立为皇太子。刘备去世后,刘禅即位,在位早期托政于相父诸葛亮,对外支持北伐,对内发展农业、与民休息,诸葛亮去世后开始亲政,先后任用蒋琬、费祎、姜维,后期宠信宦官黄皓,以致朝政日渐混乱。

景耀六年(263年),曹魏出兵南下攻打蜀汉,邓艾偷渡阴平直奔成都,刘禅在谯周等人劝说下献城投降,蜀汉灭亡。后刘禅迁居洛阳,被曹魏封为安乐公,司马炎建立西晋后,刘禅依旧为安乐公,后于西晋泰始七年(271年)去世,谥号思公,东晋十六国时被刘渊追谥为孝怀皇帝。

03孙吴:三世四帝

孙吴是三国之中最后一个称帝的政权,以“吴”为国号,多称之为“孙吴”或“东吴”。孙吴政权由孙坚开创、孙策奠基,后孙权于黄龙元年(229年)四月称帝,正式建立孙吴政权,此后历经四帝五十二年,于天纪四年(280年)三月被西晋所灭。

1.吴大帝孙权:孙吴开国皇帝。孙权是孙坚第二子,孙策之弟,孙策遇刺身亡后,孙权承袭父兄基业,镇抚山越,平定叛乱,并在“赤壁之战”中击败曹操,后又吞并交州,袭取荆州三郡,使得领土面积大增。曹丕篡汉称帝后,孙权先是向曹魏称臣,被册封为吴王,后在时机成熟后脱离曹魏,于黄龙元年(229年)在武昌称帝,以“吴”为国号,后迁都建业。

孙权在位早期,对内稳定统治,设置郡县,实行屯田,促进了江南经济发展,但晚年因在继承人问题上反复无常,引发“二宫之争”,导致朝政动荡。孙权在位二十四年,于神凤元年(252年)四月病逝,享年七十一岁,谥号大皇帝,庙号太祖。

2.吴少帝孙亮:大帝孙权幼子,太子袭位。孙亮是孙权第七子,母为潘皇后,出生时孙权已年过六十,老来得子的孙权对孙亮十分疼爱。在太子孙和与鲁王孙霸的“二宫之争”后,太子孙和被废,鲁王孙霸被赐死,孙亮于赤乌十三年(250年)十月被立为皇太子,其母亦随之被立为皇后。

孙权即位后,太子孙亮即位,因其年仅十岁,在位初期由太傅诸葛恪辅政,后因诸葛恪专权,孙亮联合卫将军孙峻将其杀死,却不想孙峻又自此专权,孙峻去世后,其从弟孙綝又接掌权力。太平三年(258年),孙亮意图联合全公主孙鲁班等人诛杀孙綝,反因事泄被废为会稽王,迁居会稽。两年后,再贬为候官侯,并在迁往候官途中去世。

3.吴景帝孙休:大帝孙权第六子,权臣孙綝迎立。孙休是孙权和王夫人之子,初封狼邪王,先居虎林,孙亮即位后迁丹阳,后又迁至会稽。权臣孙綝废黜孙亮后,派宗正孙楷等迎请孙休回京即位。

孙休在位初期,权臣孙綝大权在握,孙休表面选择忍让,对孙綝多有封赏,但却在暗中与张布、丁奉等合谋,于永安元年(258年)十二月将孙綝擒杀。孙休掌权后,倒也颇有一番作为,一定程度促进了东吴的繁荣,可惜孙休在位仅六年,便于永安七年(264年)七月暴病而亡,谥号景皇帝。

4.吴末帝孙皓:废太子孙和之子,群臣拥立。孙皓是废太子孙和与妾室何氏所生,孙和被废黜太子之位后,曾受封南阳王,但在孙峻掌权时被赐死,正妃张氏也随之殉情自尽,孙和诸子由孙皓之母何氏抚养长大。孙休即位后,孙皓被封为乌程侯。

孙休驾崩时,由于太子孙𩅦(上雨下单)等诸子年幼,鉴于蜀汉刚刚被曹魏攻灭,南方交州又发生叛乱,群臣商议之后,决定迎立一位年长的君主。在时任左典军、曾任乌程令的万彧推荐下,丞相濮阳兴、左将军张布等人遂迎立二十三岁的孙皓为帝。

孙皓在位初期,倒还算正常,后期却开始沉溺酒色,肆意杀戮,暴虐之名震动中原,西晋趁机出兵南下,东吴节节败退,孙皓于天纪四年(280年)三月出城投降,东吴随之灭亡。孙皓投降后,被迁往洛阳,获封归命侯,后于太康五年(284年)在洛阳去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