众力资讯网

崇祯有没有过后悔杀了袁崇焕?没有!他杀了袁崇焕之后,又继续当了十四年皇帝。这十四

崇祯有没有过后悔杀了袁崇焕?没有!他杀了袁崇焕之后,又继续当了十四年皇帝。这十四年里,他干掉的大臣有:陈新甲、薛国观、杨镐、郑鄤、熊文灿、范志完、周延儒、赵光抃、李梦辰、吴执御、吴昌时、李侍问、孙元化、颜继祖。死后被他羞辱的有:杨嗣昌、孙传庭。 崇祯帝朱由检登基之初,明朝已如风中残烛。内有宦官专权,外有后金铁骑南下,财政枯竭,军心涣散。他继承的不是盛世,而是千疮百孔的烂摊子。袁崇焕作为辽东名将,早年以宁远大捷闻名,屡次击退努尔哈赤与皇太极的进攻。崇祯二年,他被任命为兵部尚书兼蓟辽督师,肩负重任。谁知己巳之变,后金军绕道蒙古,直逼京师。袁崇焕率关宁铁骑勤王,勉强挡住敌锋,但京城围困月余,军民死伤惨重,崇祯帝的耐心已到极限。 皇太极深谙明廷弱点,故意释放两名明太监,散布袁崇焕通敌谣言,还伪造书信离间君臣。崇祯帝本就多疑,十二月初一召袁入宫议事,当场下令逮捕。狱中,袁崇焕上疏自辩,列出五年守边功绩,却被扣上十二大罪,包括擅杀毛文龙、纵敌入寇等。崇祯三年八月,袁崇焕被押赴西市,遭受凌迟之刑。百姓受谣言蛊惑,争抢其肉块,甚至烹食以泄愤。这场处决并非一时冲动,而是崇祯帝用人理念的缩影:宁杀错,莫放过。 袁崇焕之死看似除掉隐患,实则敲响警钟。辽东防线短期未崩,关宁军仍守山海关,但崇祯帝从此对将领文官生出根深蒂固的不信任。他相信问题出在人,而非制度或时局。这种认知偏差,让他频繁更换大臣,却忽略了王朝深层危机。登基十七年,崇祯帝勤政不辍,早朝晚归,批阅奏折至深夜,从不近女色,试图以个人努力挽狂澜。可他的刚愎自用,放大成杀戮惯性,每遇挫败,便迁怒臣下,朝堂渐成修罗场。 十四年里,崇祯帝处死的大臣名单触目惊心。先看陈新甲,崇祯十五年,松锦战局吃紧,明军连败,清军逼近关内。崇祯帝为求喘息,密令陈新甲与清方议和,以换取边境暂宁。谁知文书外泄,朝野哗然,指责卖国。崇祯帝急于洗脱责任,下旨以“私通辱国”罪斩陈于市。这本是无奈权宜之计,却因泄密酿成大祸,从此明廷对外再无转圜余地,彻底堵死务实外交之路。 薛国观同样难逃一劫。崇祯九年,松山之战,明军总兵曹变蛟、唐通等大将降清,辽西门户洞开。薛国观时任督师,奉命救援,却因兵力不足、后勤断绝,全军覆没。崇祯帝震怒,视其为失职,立即赐死。薛国观一生戎马,多次平定边患,此番败绩虽有客观因素,但崇祯帝不容辩解,一刀切断其性命,也斩断了辽东最后一线生机。 杨镐的遭遇更显荒谬。他早年督师辽东,萨尔浒之战大败,努尔哈赤乘势扩张。崇祯帝上台后,重审旧案,掘杨镐尸骨,鞭尸示众,后又正式处死其党羽。这虽是清算天启旧臣,但杨镐已死多年,崇祯帝的举动暴露其复仇心态,搅乱了本就动荡的军政格局。 郑鄤作为内阁大学士,本该运筹帷幄,却因议和辽东事宜触怒崇祯帝,被贬斥后仍不免一死。熊文灿则在剿抚农民军中反复,崇祯七年,他招降张献忠,暂缓西南烽火。但次年献忠反叛,熊文灿被扣“误国”罪名,下狱赐死。 范志完、周延儒等阁臣的下场如出一辙。范志完掌兵部,屡次调兵失当,崇祯帝以贪墨罪名处斩。周延儒二次入阁,辅政多年,却因党争与失职被赐自缢。赵光抃、李梦辰等尚书级官员,多因小过获罪,相继伏法。吴执御、吴昌时、李侍问这些中层官僚,卷入派系倾轧,一一落马。孙元化作为火器专家,主持皮岛防务,却因岛屿失守,被腰斩于市。他的死直接削弱了明军技术优势 颜继祖的案子更显冤枉。他督办漕运,稍有延误,便被崇祯帝以“欺君”罪处死。这些处决并非孤立事件,而是崇祯帝治理模式的产物。他视臣下为棋子,稍有不顺,便弃如敝屣。 除了生前处死,死后受辱的杨嗣昌与孙传庭,更是崇祯帝多疑的极致体现。杨嗣昌提出“十面张网”策,崇祯十二年督师,围剿张献忠、李自成,初战告捷,后因清军入关分心,抑郁而终。崇祯帝不思其功,反追夺官爵,掘墓鞭尸,暴露其迁怒本性。孙传庭继任督师,崇祯十六年镇守陕西,屡败农民军。崇祯帝一再催促出关剿敌,孙传庭仓促应战,潼关一役力竭战死。崇祯帝疑其诈降,拒赠荫禄,直至南明弘光政权才为其平反。此举寒了将士之心,加速了西北防线的瓦解。 崇祯帝的杀戮逻辑看似严谨,实则浅薄。他总以“任人非人”自责,却从不检讨自身用人方式。勤政本是美德,但捆绑多疑与刚愎,便成毒药。十四年,处死督师十余,总督巡抚不计其数,内阁大学士换了十多人。表面整肃,实际自毁长城。财政上,他裁撤冗员,节省军费,却因杀戮失信,税收难收。军事上,辽东失守,农民起义四起,清军与李自成双线夹击,明廷再无回旋之力。 崇祯十七年三月,北京城破。李自成军攻入紫禁城,崇祯帝奔煤山,自缢身亡。临死,他于衣襟写道:“朕凉德藐躬,上干天咎,然皆诸臣误朕。”至最后一刻,他仍推责臣下,从未反思杀袁崇焕开启的恶性循环。

评论列表

易水寒
易水寒 1
2025-11-24 23:17
崇祯一死以谢天下,保住了大明王朝和汉家天下最后的尊严,国人恨娄蚁偷生之辈而崇以死殉国之魂,故崇祯在五千年帝王评价里口碑并不算差也于其宁死不降以死殉国有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