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位朋友,大家好。
11月23日,正如我们此前预告的那样,美国、欧洲和乌克兰在日内瓦举行了会谈。
更准确地说,这是乌克兰与美国之间的会谈,而乌克兰背后站着的是欧洲。
美国方面由国务卿鲁比奥出席,会后他表示,这次会谈是特朗普上台后与盟友“最顺利、最好的一天”。
换句话说,这意味着美国对原来的28条协议有所修正。
然而,鲁比奥并未透露具体的修正程度,他可能计划在回到华盛顿与特朗普商量之后,再予以公布。乌克兰和欧洲方面也提出了自己的要求。
其实到目前为止,我们已经能够回答几个关键问题。
第一,到底是谁打不下去了?
第二,特朗普为什么如此急急忙忙想要在11月27日之前达成协议?
第三,这个协议最后会以什么样的方向来走?
第四,从应然和实然两个方面来看,俄乌战争即将四周年之际,未来的发展走向是怎么样的?
这四个问题都蛮合乎事情发展的逻辑,接下来我们逐个来进行分析和推理。

01
先说第一个问题,俄乌战争从现在到明年2月24日,还有不到三个月就四周年了,谁打不下去了?
在战争初期,俄罗斯无疑遭受了重大打击。但是随着时间的推移,不带任何情感和价值判断的角度来看,乌克兰的处境愈发艰难。
导致这一状况的原因,主要是美国政府的领导层变卦了。如果美国民主党的执政地位不变,情况就要另当别论。
形势可能会进一步恶化,但至少乌克兰的背后还有美国的支持,美国会继续大量供应军备。
而特朗普上台后,无论哪种原因,情况就各不相同了。
有人可能会问,欧洲呢?
目前欧洲一方面自顾不暇,另一方面乌克兰所需的高性能武器,欧洲实际上无法提供,必须依赖美国的援助。
在这种情况下,前线战场的死亡时刻都在发生,急需尖端武器。而后方,无论是美国还是欧洲,物资都无法及时跟进。在这种情况下,乌克兰可以说是在孤军奋战。
而俄罗斯至少是一个大国,并且作为一个资源型大国,除非政权垮台,否则俄罗斯不会从根本上垮掉。
那么对于一个小国乌克兰来说,即使拥有再多的外援,一旦外援终止,小国就一定会输给大国。
因此,从这个角度来看,我仍然坚持那句话:没有任何的情感和价值观,真正打不下去的是乌克兰,原因就是背后的美欧都发生了变化。
02
在这种情况下,美国总统特朗普之所以要逼迫乌克兰在11月27日之前签署协议,主要是为了赶在感恩节之前,有一个好兆头。
实际上,从各方面的情况来看,特朗普提出的方案虽然不完美,从应然角度来说,甚至很不好,但从实然角度来看,这是解决问题的最好办法。
大家思考一下,如果乌克兰硬撑下去,最后能有一个什么样的结果?
所以,这就能理解特朗普为什么坚持要求乌克兰在11月27日之前签约了。
那么,从应然和实然的角度来说,未来到底会如何发展?刚才其实我已经讲了一部分。
从应然的角度,这次特朗普的28条协议其实是存在严重问题的,它可能会为未来的国际事务,包括全球、欧洲以及其他地区,树立一个不好的先例:只要发起军事进攻,最终总会有人选择妥协;只要各方力量出现变化,妥协便成为必然。
但从实然的角度,特朗普的这一方案其实是最为可行的。无论在世界格局、还是地区政治经济,哪怕是个人命运的层面上,十全十美是不可能的,在前进过程中,妥协与不断修正是常态。
乌克兰的局势,同样如此。
如果说美欧能够像4年前,或者说像3个月前那样,坚如磐石地支持乌克兰的话,恐怕问题可以另当别论。
但问题是,美国和欧洲都已发生了变化。
刚才我已经提到,美国是毫无疑问地发生了变化;而欧洲则是有心无力、自顾不暇,一些非常重要的武器根本提供不上。
此外,更重要的是,尽管欧洲国家尤其是德法英三国表面上态度坚决,但实际上都在私下里盘算着各自的策略。
其实,对于德法英以及一些北欧国家而言,其最重要的目标是确保未来俄罗斯不会对自己构成军事上的威胁,说到底,这些国家更关心的是自身安全。
如果乌克兰的领土分裂能够换来俄罗斯的承诺,保证永不进攻这些国家的话,说实在的,这些国家很可能会选择支持分裂,抛弃乌克兰。
这就是乌克兰作为一个缺乏大外交和大智慧的小国,最后的悲惨命运所在。

03
乌克兰作为小国的外交困境不是从泽连斯基开始的,而是早在二十多年前,准确来说是在2003年便已显现。
当时的乌克兰领导人在选择亲近俄罗斯还是西方之间犹豫不决,就已经注定了乌克兰的悲惨命运。只不过这一悲惨命运在2022年2月24日俄乌战争爆发后,由当时的也是现在的乌克兰总统泽连斯基来承担了而已。
所以,大国有大国的反思,小国同样也有小国的反思。
因此,从实际情况来看,特朗普的方案实际上是解决冲突的最有效途径,也是在短时间内结束战争的最现实选择。
当然,由于欧洲和乌克兰的反对,11月23日,特朗普派出的代表还在日内瓦与其进行了一些交涉。
接下来,我相信这28条协议会有所改变、有所完善,至少美国方面可能会吸取欧洲和乌克兰的部分建议。
但会吸取到什么程度呢?
即便美国接受了乌克兰、欧洲的条款或建议,最终仍需获得普京的认可,这个方案才能最终获得通过并得以实施。
在三方会谈在日内瓦举行的同时,莫斯科通过多种渠道向外界传达,除非出现契机改变,否则俄美之间的战略对话不可能展开;另一方面,俄罗斯的宣传媒体也在不断释放信号,尤其引用了加拿大总理的表态,即这个世界可以没有美国存在。
因此,我们可以看到,普京及其底下宣传机器正在不断地发出反美的声音,目的就是为了给美国施加压力。
在这个过程中,最惨的无疑是乌克兰,毕竟“人为刀俎,我为鱼肉”;而另一边的特朗普也很惨,他既要承受俄罗斯的压力,又要承受来自欧洲和乌克兰的压力。
因此,我认为最后的28条协议可能不会带来重大改变,最多只是在领土问题上有所收缩,或者乌克兰军队的人数上限调整为60万人。
此前,欧洲曾提出,乌克兰军队可增至80万人。但对于俄罗斯来说,60万还是80万,他们其实并不在意。
此外,关于战争是从现在开始结束,就以当前的基点进行谈判,还是回到4年前的状态,这都是一些技术性细节。
但我认为,俄罗斯很有可能欲壑难填,对领土的要求也不会改变,这恰恰是问题的难点所在。
因此,从理论上讲,战争如果太短暂则往往无法打出明确的结果,但俄乌战争持续的时间过长,实际上,早该作出决定并进行某种程度的妥协。
关键在于,如果这28条协议的基本清单如俄罗斯所愿的话,乌克兰不但失去相当于卢森堡总面积的领土,泽连斯基恐怕也将注定成为一个悲剧式的英雄。

据我所知,2022年2月25日战争爆发的第二天,泽连斯基在他的政府大楼前录制了一段视频讲话,时长约几分钟,他誓言:“我们都在这里,我和我的政府都没有撤离,我们一定会夺回每一寸土地。”
令人意想不到的是,将近4年后的今天,他恐怕要站在同一大楼前,发表一个更加沉重、时长更长的视频讲话,他将不得不含泪宣布,将一片相当于卢森堡大小的领土割让给俄罗斯,这实质上就意味着乌克兰的投降。
但说实话,谁最后会关心乌克兰呢,泽连斯基只不过是一个悲剧式的英雄,转瞬即逝,真正悲剧的是乌克兰的命运。
还是那句话,当灾难降临时,无人关心小国的命运,大国之间只顾瓜分利益,美俄之间如此,美欧之间亦是如此。
因此,千万不要盲目相信欧洲的一些国家,与其说他们现在所关心的是乌克兰的命运,不如说更多地是在关心自己国家未来几十年甚至长久避免俄罗斯军事进攻的保障,这与上世纪30年代末的慕尼黑协议等事件,有何区别呢?
评论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