众力资讯网

司马光身居社稷高官但因个人能力不足而在一定程度上葬送了北宋

对于统治者来说,最重要的一点为知人善用。在皇权至高无上的封建社会时期,统治者治理能力,足以影响整个国家。原本在张居正地循

对于统治者来说,最重要的一点为知人善用。在皇权至高无上的封建社会时期,统治者治理能力,足以影响整个国家。原本在张居正地循序渐进、卓有成效的改革之下,已经出现万历中兴的明朝,最终却因为万历皇帝地疯狂操作毁之一旦。

“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纵观整个封建朝代,不管是兴盛的朝代,还是逐渐走向衰败的朝代,朝堂之中都是有各种各样的人才存在的。

然而,因为皇权的绝对性以及各个集团的激烈斗争,一旦统治者无法很好地平衡各个集团,最大限度地发挥出人才的势力,那么国家的走向就会很危险。

司马光砸缸

司马光(1019年11月17日——1086年10月11日)砸缸的事情众所皆知,其本身学识范围非常广,在很小的时候就得到了很多人的关注与重视。司马光的父亲司马池在工作上的表现非常出色,在培养后代上,也极为尽心。

然而司马光虽然博览群书,自小就跟着司马池四处闯荡,但却并没能继承司马池的工作能力。

才能出众

“光生七岁,凛然如成人,闻讲《左氏春秋》,爱之,退为家人讲,即了其大指。”司马光从很小的时候就展露出了非常出众的能力,因为得到了司马池的看重,被司马池一路带在身边,认真培养。然而,学识丰富,见识也很广的司马光,却没能有司马池那样优秀的表现。

司马池在工作上时常会遇到小人刁难。每当遇到这种情况,司马池都能够将个人利益放在后面,保持心态,认真完成工作上的每一项任务。司马池为官清廉,“出入乘驴。”虽然因为小人造谣而被降职,但却没有因此而发生心性变化。

在被诬陷,以至于贬到郫县(现四川郫县)之后,刚一到任,社会上就传出了谣言,说是“守边部队叛乱”了,富人们收拾好金银细软携带家人出走。时任县令闾丘梦松得知此事后,吓得赶忙推说有事,而主簿则称病不办公。关键时刻,司马池临危受命,负责代管全县政务。对内,司马池认真处理相关工作安定民心,对外,司马池积极做好防范工作。“蜀人妄言戍兵叛,蛮将入寇,富人争瘗金银逃山谷间。令闾丘梦松假他事上府,主簿称疾不出,池摄县事。会上元张灯,乃纵民游观,凡三夕,民心遂安。”

后来上级得知此事后,司马池得到了表扬。在天禧三年(1019年),司马池先是被调去郑州担任防御判官,接着又因为光山知县缺位,所以紧急前去担任光山知县。

在司马池任职的第二年,皇宫就大兴土木,命令光州(现河南潢川)的各个县,必须要在三天内完成“上缴毛竹任务。”在当时的情况下,如果真的临时动员当地人民前去寻找、挖掘毛竹,想要在三天内想要完成这一任务,几乎是不可能的。“禁中营造,诏诸州调竹木,州符期三日毕输。池以土不产大竹,转市蕲、黄,非三日可致,乃更与民自为期,约过不输者罪之,既而输竹先诸县。”司马池的这一政治成果,在朝堂内引起了较大反响。

贵人相助

司马池无论是在文学才干上,在治理政事上,还是在军事眼光上都有着独到表现。对于朝堂内的集团斗争,司马池从不落井下石,因为其光明磊落的表现,司马池赢得了许多人的尊重。

司马光很小就表现出来的天资,使得其得到了司马池的重视。在司马池和密友交谈的时候,常常会带上司马光。

司马池死后,曾经担任过副宰相一职的庞籍就一直悉心栽培司马光。在庆历七年(1047年)的时候,庞籍担任枢密副使,“掌管全国军事要务。”

面对当时贝州起义的情况,司马光特意写了《上庞枢密论贝州事宜书》,来给庞籍献计策。然而这支起义军本身内部就不稳定,只坚持了66天首领就被杀了,其余也尽皆焚死。

两年后,庞籍升任枢密使,利用自己的职权和对司马光的欣赏,举荐司马光担任馆阁校勘。然而这一举荐并没能得到皇帝的同意。又是两年后,庞籍再度推荐司马光担任馆阁校勘。在任职期间,司马光得到了阅览历史典籍的机会。

司马光

这时,庞籍被罢免了宰相一职,降到户部侍郎,且出任郓城知州。借助自己职务之便,庞籍便推荐司马光担任郓州典学。后来至和二年(1055年),“庞籍出知并州”,司马光便担任并州通判。

从司马光的任职史能够看出,其一没能得到统治者的赏识,二来也没能继承司马池良好的人际关系,主要是依靠司马池挚友庞籍的帮助。即使在司马池的基础之下,司马光也依旧没能焕发出耀眼的光芒,足以证明其能力的不足。

削弱宋朝

司马池也曾参与军事,并且在上面有着较为出色的表现,但司马光在军事上的眼光明显不如司马池。“麟州屈野河西多良田,夏人蚕食其地,为河东患。籍命光按视,光建:‘筑二堡以制夏人,募民耕之,耕者众则籴贱,亦可渐纾河东贵籴远输之忧。’”

司马光认为绝市和修建堡垒的办法有利于保护边界地区安宁。可断绝市场往来无疑是逼得外族只能动用武力强抢,而修建堡垒,则会导致对方无法通过小规模的强抢得到物资,为了生存,只能拼死一战。

当时负责此事的庞籍因为听从了司马光的建议,导致西夏人民愤怒情绪提升到了最高点。带兵将军郭恩出击西夏后,大败而归,无可奈何之下选择自杀。“籍从其策;而麟将郭恩勇且狂,引兵夜渡河,不设备,没于敌,籍得罪去。光三上书自引咎,不报。”虽然司马光主动承认庞籍是听了自己的建议才这么做的,但最终庞籍一人担下了所有罪责,司马光没有受到任何责罚。

司马光

除了军事才能不行之外,政事上,司马光也非常没有远见。面对王安石提出的改革,司马光几乎是在穷尽一生进行反对。司马光回归中央之后,作为一个谏臣,从来没能给治理国家提出很好的意见,但对于封建礼制却极为遵守,并为了遵守封建礼制而多次谏言。

王安石变法失败之后,司马光没有停下反对新政的脚步,对于已经实行了一部分的新政持续性的坚决予以抵制,表示保甲法、免役法和将兵法都是“病民伤国,有害无益。”

在废除新法之上,司马光可谓是想尽了一切办法,先是不停上言,表明新法就是毒药,后来又在自己年老体衰的时候,感慨因为免疫法、青苗法和将官法没有废除,所以“吾死不瞑目矣!”

司马光

从某种程度上来说,不自知的忠臣有时候比奸臣还要可怕。大概司马光至死都认为自己的正确的,自己所处的是正义的一方。然而,后来的历史足以证明,王安石的新法才能够有效治理国家。其穷尽一生的反对,从某种程度上来说,就是在削弱、乃至于埋葬宋朝。

和自己都做不到自己所谓的宋朝理学的朱熹等人不同,司马光在提出建议的同时,自己也常常会以身作则。从这一点上来看,司马光的一系列措施,是因为其自己真的认为自己是对的。

以司马光这个例子来看,文臣误国得到了论证。身为文人,司马光在用自己的一生去削弱宋朝、埋葬宋朝。但以大明宰相张居正和于谦,宋朝的范仲淹等这些文人的例子来看,实际上并不是文臣误国,而是能力不足却又对自己认识不清还担当重职的人容易误国。

评论列表

仙得法歌
仙得法歌 4
2025-10-11 18:06
王安石奸党葬送的好吧
言谈有腔调 吐槽有思想
言谈有腔调 吐槽有思想
2025-10-11 11:08
一个腐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