众力资讯网

周瑜真是被诸葛亮气死的?《三国志》打脸罗贯中:赤壁之战根本没诸葛亮什么事!

公元208年冬,长江北岸战船连营,周瑜立于指挥舰上,望向对岸的曹军水寨。这位年仅33岁的东吴都督,即将主导一场改变中国历

公元208年冬,长江北岸战船连营,周瑜立于指挥舰上,望向对岸的曹军水寨。这位年仅33岁的东吴都督,即将主导一场改变中国历史走向的战役。而此刻,那位在《三国演义》中抢尽风头的诸葛亮,还只是个负责后勤协调的客将。

"既生瑜,何生亮"——这句虚构的台词,让周瑜背上了"气量狭小"的千古恶名。在《三国演义》的广为流传下,周瑜成了诸葛亮的陪衬,一个因嫉妒而死的悲剧人物。然而,翻开陈寿的《三国志》,我们会发现一个截然不同的周瑜:他不仅是赤壁之战的实际指挥者,更是一位气度恢弘的杰出军事家。

赤壁之战:周瑜的军事杰作

建安十三年(208年),曹操率二十万大军南下,刘琮不战而降,刘备败走夏口。在东吴的生死存亡关头,周瑜力排众议,坚决主战。

《三国志·周瑜传》详细记载了他在军事会议上的发言:"操虽托名汉相,其实汉贼也。将军以神武雄才,兼仗父兄之烈,割据江东,地方数千里,兵精足用,英雄乐业,尚当横行天下,为汉家除残去秽。况操自送死,而可迎之邪?"

这段慷慨陈词,展现了周瑜的政治远见和军事胆识。他不仅准确指出了曹军的弱点:"舍鞍马,仗舟楫"、"不习水土,必生疾病",还主动请缨:"得精兵五万,自足制之。"

在整个赤壁之战中,周瑜始终是前线总指挥。是他提出了火攻之计,是他指挥吴军主力与曹军正面交战,也是他亲率部队追击败退的曹操。而诸葛亮在此期间的主要工作,是作为刘备的代表与孙权联盟,并负责后勤协调。

真实的周瑜:雅量高致的儒将

与《三国演义》中那个嫉妒成性的形象相反,历史上的周瑜以气度恢弘著称。《三国志》作者陈寿用"性度恢廓"四个字来形容他,同时代的人更是对他赞不绝口。

老将程普最初不服周瑜,多次公开羞辱他。但周瑜始终"折节容下,终不与较"。最终程普心服口服,对人说:"与周公瑾交,若饮醇醪,不觉自醉。"

刘备在评价周瑜时也称赞他"器量广大"。周瑜去世时,孙权痛哭流涕,说:"公瑾有王佐之资,今忽短命,孤何赖哉!"

这些同时代人的评价,足以证明周瑜绝非气量狭小之徒。他之所以能与程普、鲁肃等性格各异的同僚和睦相处,正是凭借其宽广的胸襟。

周瑜的远见卓识

除了军事才能,周瑜在政治上也极具远见。在赤壁之战后,他敏锐地察觉到刘备集团的潜在威胁。

他向孙权提出建议:"刘备以枭雄之姿,而有关羽、张飞熊虎之将,必非久屈为人用者。愚谓大计宜徙备置吴,盛为筑宫室,多其美女玩好,以娱其耳目。"

这个"软禁刘备"的建议虽然未被孙权采纳,但后来刘备果然成为东吴的心腹大患,证明周瑜的判断十分准确。

此外,周瑜还提出了夺取益州、进而统一天下的战略构想。他计划与孙权的堂兄孙瑜一起西征益州,然后北上夺取襄阳,进而对抗曹操。可惜这个宏图大业因他的早逝而未能实现。

被文学掩盖的真相

周瑜形象被扭曲的过程,始于魏晋时期的笔记小说,在《三国演义》中达到顶峰。文学创作需要突出主角诸葛亮,于是周瑜就成了最好的陪衬。

"三气周瑜"的故事完全出于虚构。历史上的周瑜在赤壁之战后还活了两年,忙于经营南郡和筹划西征益州,根本没有与诸葛亮发生那么多冲突。

就连周瑜的临终遗言"既生瑜,何生亮",也是罗贯中的文学创作。真实的周瑜在病重时给孙权写信,推荐鲁肃接替自己,完全是一派忠臣风范。

这种文学形象的塑造,使得历史上真实的周瑜被掩盖在演义的故事之下。直到今天,大多数人了解的仍然是那个被艺术加工过的周瑜形象。

当我们拨开历史的迷雾,会发现一个真实的周瑜:他不仅是赤壁之战的英雄,更是一位胸怀大志、气度恢弘的杰出政治家和军事家。

他的早逝是东吴的巨大损失。孙权后来痛惜地说:"孤非周公瑾,不帝矣。"承认没有周瑜,就没有自己的帝王基业。

周瑜的故事告诉我们:历史往往被文学重新塑造,真实的人物形象需要我们从正史中寻找。那个被《三国演义"气死"的周瑜,与历史上真实的周瑜,其实是完全不同的两个人。这或许就是历史与文学之间最有趣的反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