众力资讯网

关羽浪得虚名?正史里的关羽比《三国演义》里更强,堪称绝世猛将 很多朋友可能都听

关羽浪得虚名?正史里的关羽比《三国演义》里更强,堪称绝世猛将 很多朋友可能都听过一种说法,说关羽是被《三国演义》“吹” 出来的猛将,正史里其实没那么厉害,甚至有人觉得他丢了荆州、败走麦城,算不得真正的 “绝世”。 可要是真翻遍《三国志》《资治通鉴》这些正史典籍,你会发现真相恰恰相反 。正史里的关羽,比演义里那个 “温酒斩华雄”“过五关斩六将” 的形象,还要硬核得多,说他是三国时期数一数二的猛将,半点都不夸张。 先说说最容易被人忽略的一点:演义里为了烘托关羽的勇武,加了不少虚构情节,比如 “温酒斩华雄”,正史里华雄其实是被孙坚斩杀的;“过五关斩六将” 更是全无踪影。 可恰恰是这些 “水分”,反而掩盖了正史里关羽真正的高光时刻 —— 白马坡斩颜良。《三国志・关羽传》里写得明明白白:“羽望见良麾盖,策马刺良于万众之中,斩其首还,绍诸将莫能当者。” 要知道,颜良可不是什么无名小卒,他是袁绍麾下数一数二的大将,当时正带着精锐部队围攻白马,曹操这边派去的援军本就兵力不足,局势十分危急。 而关羽呢?在万军之中看到颜良的帅旗和车盖,直接拍马冲了过去,一刀刺死颜良,还提着他的首级毫发无损地回来,袁绍手下的将领没一个能拦住他。 这种 “单骑冲阵、万军取首” 的战绩,在整个三国历史上都是独一份的 —— 演义里的夸张情节尚且需要铺垫,可正史里的关羽,只用这短短一句话,就把 “绝世猛将” 的气场拉满了,这种真实发生的勇武,比任何虚构故事都更有冲击力。 而且关羽绝不是只会 “逞匹夫之勇” 的武将,他的统帅能力在正史里同样亮眼。 刘备入蜀的时候,把最重要的荆州交给了关羽镇守,要知道荆州是三国交界的 “四战之地”,北有曹操、东有孙权,既要防守又要威慑,刘备敢把这么重的担子交给关羽,足以见得他对关羽能力的信任。 而关羽也没让人失望,镇守荆州期间,他把防线打理得井井有条,不仅稳住了刘备的 “大后方”,还能主动出击 —— 这就有了后来震惊三国的 “襄樊之战”。 《三国志》里记载,襄樊之战前期,关羽利用汉水暴涨的机会,水淹曹操派来的七路大军,不仅生擒了主帅于禁,还斩杀了副将庞德,一时间 “威震华夏”。 这四个字可不是随便写的,要知道 “华夏” 指的是当时曹操控制的中原核心地区,关羽仅凭荆州一路兵马,就打得曹操差点迁都避其锋芒 —— 整个三国时期,能让曹操做到这种程度的,除了关羽,再也找不出第二个人。 于禁是什么人?他是曹操麾下 “五子良将” 之一,跟随曹操几十年,战功赫赫,可在关羽面前,连还手的余地都没有;庞德更是以勇猛著称,宁死不降,最后还是被关羽斩杀。这样的战绩,哪里是 “浪得虚名”?分明是实实在在的军事威慑力。 有人可能会说,关羽最后丢了荆州、败走麦城,这不正说明他能力不行吗?可要是细究正史就会发现,关羽的失败,更多是因为 “腹背受敌” 和 “内部背叛”,而非个人能力不足。 当时关羽在前线和曹操大军死磕,孙权却在背后捅刀子,派吕蒙、陆逊偷袭荆州;更关键的是,镇守江陵的糜芳、镇守公安的傅士仁,因为和关羽有矛盾,竟然直接投降了孙权,导致关羽的后路被彻底切断。 换成任何一个将领,面对曹操、孙权两大势力的夹击,再加上内部叛变,恐怕都很难全身而退。 即便如此,关羽在撤退途中,依然能收拢残部,试图夺回荆州,最后是因为寡不敌众才被擒杀 —— 这份韧性,也不是一般武将能比的。 更难得的是,正史里的关羽,还有一种 “猛将该有的气场”。《三国志》里说他 “善待卒伍而骄于士大夫”,意思是他对士兵很好,却不怎么看得上那些只会空谈的官员,这种性格虽然让他得罪了不少人,却也让他麾下的士兵愿意为他拼命。 而且当时的人对关羽的评价极高,陈寿在《三国志》里把他和张飞并称为 “万人敌”,曹操麾下的谋士程昱、郭嘉也都说关羽是 “万人之敌”,这种来自对手和史官的评价,可比演义里的虚构情节有说服力多了。 其实仔细想想,关羽之所以能成为 “武圣”,被后世敬仰千年,从来不是因为演义里的那些夸张故事,而是因为正史里那个实实在在的、敢在万军之中取上将首级、能凭一己之力威震华夏的绝世猛将。 他有过辉煌,也有过失败,但那份独属于猛将的勇武、韧性和威慑力,在整个三国历史上都是顶尖的。 所以下次再有人说关羽 “浪得虚名”,不妨把《三国志・关羽传》翻给他看看 —— 真正的猛士,从来不需要靠虚构来衬托,正史里的那几行字,就足以证明他的实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