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刘禹锡《望洞庭》
湖光秋月两相和,潭面无风镜未磨。
遥望洞庭山水翠,白银盘里一青螺。
——
作者是唐代诗人刘禹锡(772-842 年),创作于唐穆宗长庆四年(824 年)秋。
当时刘禹锡因 “永贞革新” 失败,已被贬多年,从和州(今安徽和县)调任洛阳途中,乘船经过洞庭湖(今湖南北部,唐代重要湖泊,素有 “八百里洞庭” 之称)。
恰逢秋夜晴朗,月色皎洁,他登船远眺洞庭景致,被湖光月色的澄澈打动,遂写下这首咏湖诗。
刘禹锡善用浅白语言写自然之美,这首诗最早收录于《刘梦得文集》,后被《全唐诗》收录。
宋代胡仔《苕溪渔隐丛话》赞其 “比喻精巧,洞庭之美,尽在‘白银盘’‘青螺’四字中”,清代沈德潜《唐诗别裁》评其 “语近而旨远,一诗如画,无需着色,却满纸清辉”。
诗中 “洞庭”“君山”(诗中 “山水翠” 的 “山” 即指洞庭湖中君山,形似青螺)均是唐代江南标志性景致,“镜未磨”“白银盘” 的比喻更是千古传诵。
——
洞庭湖的湖光与秋天的月色相互交融,没有风的湖面,像一面还没打磨光亮的铜镜。
远远望去,洞庭湖的山水一片翠绿,(整个湖面)就像一个白银盘;
而湖中那座青翠的君山,就像放在盘里的一颗青螺。
——
一幅 “洞庭秋夜水墨小品”,每句都藏着 “静” 与 “巧” 的交织,把湖景的澄澈与想象的灵动写得让人沉醉。
首句 “湖光秋月两相和” 的 “和” 字太妙 —— 不是 “湖光映秋月”,是 “两者相互融合”,湖光不刺眼,月色不清冷,像温柔的纱巾裹着湖水,又像湖水捧着月色,没有一点冲突,满是 “岁月静好” 的和谐;
“秋” 字藏着细节,秋天的月色更显澄澈,秋天的湖水更显平静,这 “和” 是季节与景致的天然契合。
“潭面无风镜未磨” 的 “镜未磨” 是 “比喻的神来之笔”—— 不是 “像镜子”,是 “像没打磨的镜子”,刚铸好的铜镜没打磨时,表面有些模糊的光泽,像没风的湖面,波光不刺眼,带着淡淡的朦胧美;
“潭面” 的 “潭” 字,写洞庭湖水的幽深,不是 “浅滩”,是 “深潭”,让这面 “镜子” 多了层 “深邃感”。
后两句 “遥望洞庭山水翠,白银盘里一青螺” 是全诗的 “魂”。
“遥望” 的 “遥” 字,写视角的 “远”,不是 “近看湖水”,是 “站在远处眺望”,这样才能把 “整个洞庭” 看成一个整体,为后面的 “白银盘” 比喻做铺垫;
“山水翠” 的 “翠” 字,不是 “浓绿”,是 “浅翠、嫩翠”,像刚发芽的竹叶颜色,透着 “鲜活”,让洞庭山水不显得沉闷。
最绝的是 “白银盘里一青螺” 的比喻 ——“白银盘” 写湖面的 “白”,月光照在湖面上,像撒了层银粉,又像打磨光亮的银盘,不是 “金色” 的张扬,是 “银色” 的素雅;
“青螺” 写君山的 “小” 与 “翠”,君山在广阔的洞庭湖中本就小巧,再比作 “青螺”,瞬间变得可爱又精致。
这两个比喻把 “宏大的洞庭” 和 “精巧的君山” 结合,大而不空,小而不碎,满是诗人的巧思。
整首诗没有华丽辞藻,甚至有些 “简单”,可就是这份简单,让洞庭的美变得真实可触。
不是 “遥不可及的仙境”,是 “站在湖边就能看到的温柔”。

刘禹锡的 “洞庭望夜”
写这首诗的那天晚上,刘禹锡的船泊在洞庭湖边,船夫说 “今晚无风,月色好,先生可以去船头看看”。
他披上外衣走到船头,刚站稳就愣住了……
湖面平静得像一块布,没有一点波纹,天上的月亮圆圆的,把光轻轻洒在湖面上,湖光和月色混在一起,分不清哪里是水,哪里是天。
他问船夫 “那湖中间的山是什么山?”,船夫笑着说 “那是君山,像个小螺壳浮在水里”。
刘禹锡顺着船夫指的方向望去,远远的,君山一片翠绿,嵌在白茫茫的湖面上,真的像一颗青螺放在银盘里。
他忍不住蹲下来,看着湖面,月光在水里晃啊晃,像碎银一样,却又慢慢聚成一片,像没打磨的铜镜,泛着淡淡的光。
船夫递来一杯热茶,他喝了一口,心里的烦闷(被贬的委屈)一下子散了。
这么美的湖,这么温柔的月色,还有什么可难过的呢?
他回到船舱,拿起笔,凭着刚才看到的湖光、月色、君山,写下这首诗。
写完后,他又走到船头,看着 “白银盘” 里的 “青螺”,直到月亮偏西才回舱休息。
后来他在《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里写 “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或许就是这次洞庭夜望,让他找回了面对困境的勇气。
连湖水都能这么温柔地包容月色,生活的苦,也总能被美好化解。

刘禹锡的《望洞庭》,它写的是我们每个人都该有的 “发现美的眼睛”。
可能是晚上回家看到的路灯映在积水里,像小月亮;
可能是公园的小湖飘着一片荷叶,像小船;
可能是早餐的白瓷盘里放着一颗草莓,像红宝石;
……
这些 “小美好” 像诗里的 “青螺”,藏在平凡的日子里,只要我们愿意 “遥望”,就能看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