众力资讯网

苏联倒下前的最后一刻:无主之地

1991年12月25日,克里姆林宫上空,苏联的镰刀锤子旗缓缓降下,俄罗斯三色旗悄然升起。一个拥有15个加盟共和国、将近3

1991年12月25日,克里姆林宫上空,苏联的镰刀锤子旗缓缓降下,俄罗斯三色旗悄然升起。一个拥有15个加盟共和国、将近3亿人口的超级大国,就这样静悄悄地走向了终点。

没有你死我活的激烈抗争,没有轰轰烈烈的游行示威,没有血雨腥风的军队对峙,彷佛这一切的发生早已是一个心照不宣的共识。

这个号称“全民所有”的国家,岌岌可危时,没有迎来全民的伸手挽救,甚至连享受体制特权的权贵都“无人是男儿”。

如果作为“国家主人”的普通民众,是因为经济停滞,生活水平下降,革命果实为干部们瓜分,意识到自己实际为被管理者与“事实上的奴工”,而希望这个国家倒下,以让自己在新政权下获得新机会的话,那么享有特权的权贵及其一众爪牙呢?显然,他们享受特供,拥有各种特权,不应该希望苏联倒下。

然而,事实是,苏共作为长期的管理者,其领导人及其子女们早就利用资本和权力瓜分国有资产,通过各种手段已将内部掏空。而普通民众尽管是名义上的所有者,却根本没有任何权限处置这原本属于自己的资产。权贵们发现,只有彻底推翻全民所有,将支配权变为所有权,才能让特权变现并合法化,世代传承。否则,高悬在他们头顶的“全民所有”制利剑随时掉落。于是,到了戈尔巴乔夫时期,近80%的高级干部竟然希望废除公有制。

1968年,美国学者哈定在《科学》杂志发表文章《公地的悲剧》,讲述公共草地作为公共财产,因无人负责,大家都渴望从中汲取最大利益,从而导致草场退化,最终无人真正获益。

苏联的倒下,正是契合了“公地的悲剧”,其全民所有的特性,让公共资源成为无人看守的财产,特权能攫取,却不合法;民众是名义上主人,却无法真正获利。最终形成,这种资源实际上不属于任何人,是彻彻底底的“无主之物”。苏联也成为“无主之地”,因此它倒下时,没人会为这“无主之物”心疼流眼泪。

8·19政变,挽救苏联的最后尝试,却无人响应

戈尔巴乔夫原计划1991年8月20日,签署《新联盟条约》,将苏联转变为松散的主权国家联盟,赋予各加盟共和国更大自治权,这激怒了保守派官僚。1991年8月19日,以副总统亚纳耶夫为首的“国家紧急状态委员会”发动政变,软禁戈尔巴乔夫,试图推翻其改革路线,恢复中央集权,挽救濒临崩溃的苏联。然而,这场政变在短短三天内即告失败。

按常理,这应是帝国垂死挣扎的高潮,但现实冷静得却令人震惊。

苏联得国防部长亚佐夫作为政变核心成员,命令部分部队进入莫斯科,准备强攻俄罗斯议会。但其指令遭到中下层军官与士兵消极抵制,多数官兵对政变目标不理解,不愿向平民开枪。当坦克开进莫斯科,T-80坦克指挥官格罗莫夫上校甚至对士兵说:“我们不是来打自己人的”。而“苏联的反叛者”叶利钦站在白宫(俄罗斯议会大厦)台阶上演讲时,坦克兵甚至递给了他一瓶水,低声说:“我们支持您”。叶利钦随即发表《告俄罗斯公民书》,宣布政变非法,号召全国抵制。

与此同时,民众选择了冷漠的围观。莫斯科市民有的带着孩子、相机、面包和伏特加,像看马戏一样围观坦克。一位老妇人对记者说:“1917年他们打内战,1941年他们打德国人,现在?让他们自己玩去吧。我只关心明天面包多少钱”。

让人惊奇的还有苏联体制内的“既得利益者”也保持了出奇一致的冷静。随着俄罗斯最高苏维埃通过决议,宣布苏联“国家紧急状态委员会”为非法组织。乌克兰、白俄罗斯、哈萨克斯坦等多数加盟共和国也拒绝承认“国家紧急状态委员会”。立陶宛等波罗的海三国因为早已宣布独立,完全无视政变。

而全苏将近2000万党员,竟无一人组织声援政变。莫斯科市委大楼空无一人,电话无人接听。政变第三天,连试图挽救苏共的政变领导人自己都开始打电话问:“还有谁支持我们?”

8月21日,政变失败。

不过,更可怕的是:政变失败后,竟无人试图重建苏联秩序。

戈尔巴乔夫回到莫斯科,却发现叶利钦已接管苏联国防部、克格勃、外交部,各加盟共和国纷纷宣布“主权高于联盟”,连戈尔巴乔夫自己的保镖都换成了俄罗斯的总统卫队。

那一刻,戈尔巴乔夫成了“无国之君”。

国家机器与官僚系统的“无声瓦解”

“国家紧急状态委员会”的政变失败后,苏联并未立即解体,但苏联作为国家象征的国家机器已开始“无声瓦解”。当年10月,苏联财政部通知各加盟共和国:“中央财政已无资金拨付”。而实际上,是俄罗斯的财政部秘密接管了苏联的所有银行账户。苏联财政部长回忆:“财政部没有被废除,但没人来领工资,没人来报预算,连电话都不再响”。而苏联驻美大使接到两个指令:一个来自戈尔巴乔夫(苏联总统);一个来自科济列夫(俄罗斯外长)。他选择执行俄罗斯的指令,并对同事说:“莫斯科有两个外交部,但只有一个能发工资”。

与此同时,克格勃官员开始在苏联之外,为自己找下家。克格勃新任长官公开宣布,将停止一切政治监控,档案将封存。而实际上,各地克格勃分局早已开始销毁档案、转移资产、与地方政权谈判“转制”。

1991年12月8日,俄罗斯总统叶利钦、乌克兰总统克拉夫丘克、白俄罗斯最高苏维埃主席舒什克维奇在白俄罗斯别洛韦日森林的一座猎屋中秘密会晤。三人签署了《关于建立独立国家联合体的协议》,宣布“苏联作为国际法主体和地缘政治现实已停止存在”。

12月21日,11个加盟共和国领导人在阿拉木图开会,正式成立“独联体”。会上,哈萨克斯坦总统纳扎尔巴耶夫问:“要不要通知戈尔巴乔夫来参加?”叶利钦冷笑:“他?他连飞机都调不动了”。

会议结束,各国领导人合影,无人提及“苏联”二字。

12月25,戈尔巴乔夫仍住在克里姆林宫总统办公室,但电话线被切断,而工作人员陆续收拾文件离开。当天下午,戈尔巴乔夫在电视上发表辞职讲话。讲话结束,他走出办公室,他明白自己现在已经只是一个个普通公民了。

而此时,克里姆林宫外,只有几名外国记者。

随后,苏联国旗降下。没有国歌,没有仪式,没有群众。

一名清洁工后来回忆:“那天晚上特别安静”。

无主之国:苏联崩溃的深层逻辑

1917年,苏俄和他的子民们抱着共产主义理想,建立了第一个共产党领导的国家。然而,到1991年,连共产党员都不再相信共产主义。据民意调查,76%的苏联人认为“社会主义是一场错误”。商店货架空空如也,但黑市上LV包、索尼录像机、美国香烟应有尽有。普通人经历了70年的宣传、短缺、恐惧,早已学会“不关心政治”。一位列宁格勒工人说:“他们叫什么不要紧,只要别再让我排队买面包就行”。

而相对普通民众,精英们其实更早选择了“跳船”。干部高官、国企经理、军队将领早已将资产转移到海外,子女送至西方留学。他们不是“保卫苏联”,而是“瓜分苏联”。

亚纳耶夫,作为苏联副总统,表面上以“挽救苏联”为名发动政变。但其子德米特里·亚纳耶夫早在1990年已通过“合作企业”从事外汇倒卖,早就将资产转移出境。

苏共的政治局元老维克托·格里申,其家族在1980年代末控制多家“外贸合作社”。其孙德米特里·格里申1990年赴美国留学,后成为硅谷科技投资人,公开称:“苏联体制扼杀创造力,它的死亡是必然的”。

马谢罗夫是白俄罗斯传奇领导人,其子根纳季·马谢罗夫在1980年代任明斯克市党委书记。1991年,他秘密支持舒什克维奇推动白俄罗斯独立,称:“只有独立,我们才能掌控自己的资源”。1990年代,他成为白俄罗斯最大私营商人之一,控制食品加工和物流网络。

如是事迹,不胜枚举。

于是,没有惋惜,没有不舍,人们丢掉苏联,宛如丢掉一个本不属于自己的物件。

评论列表

天柱迷雾
天柱迷雾 6
2025-10-14 17:27
正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