众力资讯网

康熙的奶奶变亲妈?到底谁吃错药了

历史爱好者中,总是不乏一些才华横溢的“编剧”。他们不满足于史书的严谨与枯燥,热衷于用想象力填补空白,编织出比《权力的游戏

历史爱好者中,总是不乏一些才华横溢的“编剧”。他们不满足于史书的严谨与枯燥,热衷于用想象力填补空白,编织出比《权力的游戏》更狗血、比《鹿鼎记》更离奇的宫廷秘闻。这不,最近又有人炮制出一种说法,说康熙是洪承畴与孝庄太后的私生子。

这个谣言集齐了亡国与开国的纠葛、美艳太后与降臣的禁断之恋、皇室血统的惊天秘密等所有爆款元素。原本是康熙奶奶的孝庄,这下成了他亲妈,顺治成了康熙的哥哥,全乱了,我的天。

好些人都嗨翻了,最离奇的是,有些泉州人开始高呼,大清皇帝都是泉州人,因为洪承畴是泉州南安人,搞的我这个福建人都心跳加速。万万没想到大福建这个全中国最没存在感的省份,居然也出真龙天子啦?

然而,当我们把这出大戏的剧本,放到历史事实的显微镜下审视时,会发现其情节之离奇、漏洞之巨大,足以让任何一位严肃的历史学者哭笑不得,甚至让一位三流小说家都自愧想象力匮乏。它不仅仅是在挑战历史,更是在挑战生物学、地理学和政治学的基本常识。

首先,时间与年龄的问题。孝庄太后出生于1613年,洪承畴出生于1593年,康熙帝出生于1654年。

当1654年康熙出生时,这位传说中的“生母”孝庄太后多大?41周岁。在古代,这已是标准的“高龄产妇”,甚至可以说是祖母级的年龄。而传说中的“生父”洪承畴多大?61周岁。

现在,请让我们深吸一口气,想象一下这个场景:一位41岁的太后,在戒备森严的清宫之中,冒着身败名裂、满门抄斩的巨大风险,与一位61岁的老臣,共同创造了一个孩子,而这个孩子后来还成为了中国历史上在位时间最长的皇帝……这已经不能用“概率低”来形容了,这简直是生物学上的一个“奇迹”。

谣言的设计者似乎认为,孝庄太后和洪承畴是两位掌握了“逆龄生育”秘术的玄幻修士。这首先在基础上,就给这出大戏定下了一个极其魔幻的基调。

第二,地理上的阻隔。

好,我们暂且抛开年龄这个“史诗级难题”,来看看在康熙被怀上的关键时期,也就是1653年中后期,男女主角身在何方。

此时的洪承畴,正肩负着清廷赋予的“经略五省”(湖广、广东、广西、云南、贵州)的重任。他的大本营在湖南长沙。他是前线的最高军政长官,日理万机,负责剿灭南明残余势力和农民军。

从《清文宗实录》和洪承畴本人的奏疏来看,他在顺治十年至十一年间,活动范围基本在以长沙为中心的华中、华南地区,根本不可能擅自离开岗位返回北京。

而孝庄太后呢?她当然在北京的紫禁城里。作为当朝太后、顺治皇帝的母亲,她身处帝国权力的最核心,也处于宫廷守卫最严密的地方。

那么,问题来了,一位在长沙督师的61岁老臣,是如何突破时空限制,与数千里之外、深居北京宫禁的太后私会,并完成“生命大和谐”的?莫非洪承畴不仅精通兵法,还掌握了“瞬间移动”的超能力?或者说,他像孙悟空一样,能拔根毫毛变个化身去北京?在当时的交通和信息条件下,这根本是一个“不可能完成的任务”。

第三,人物关系与动机的不合理。

我们再来分析一下剧中人物的动机和行为逻辑。这出戏里的每一个主角,都是顶级政治家,他们的每一个决策都关乎身家性命和王朝命运。

先说孝庄太后,她为啥要跟洪承畴胡来,图什么,图他是南方人?自己整天跟北方男人打交道,要尝尝鲜?

要知道,孝庄是历史上公认的杰出女政治家。她历经三朝,在丈夫皇太极去世、儿子顺治年幼、孙子康熙年幼的每一次权力交接关头,都发挥了稳定大局的关键作用。她一生都在竭力维护儿子、孙子的皇位和皇太极一系的统治。

这样一位深谋远虑、一切以儿子顺治和家族利益为重的母亲和祖母,有什么动机,要在儿子已经当皇帝的情况下,冒着被儿子憎恨、被宗室抛弃、被天下人唾弃的巨大风险,和一个61岁的汉人降臣生下一個孩子?这无异于政治自杀,而且是毫无收益的自杀。这不仅会毁了她自己,更会彻底毁掉她费尽心机维护的顺治皇权。这完全不符合孝庄太后一贯精明、谨慎的政治形象。

再说顺治皇帝,他能容忍? 顺治皇帝性格鲜明,甚至有些偏激。他亲政后对多尔衮的追罪掘坟,充分展现了他对权力威胁者的零容忍和强烈恨意。如果他的母亲,当朝太后,真的与一个汉臣有了私生子,这对于顺治的皇权尊严是毁灭性的打击。

以顺治的性格,他一旦得知,洪承畴必将被碎尸万段,这个孩子也绝无可能活下来,更不用说被立为皇储。顺治怎么可能容忍一个“野种”来继承他好不容易从多尔衮手中夺回的皇位?

最后说说洪承畴,他敢吗?洪承畴是降臣,在清初“满汉藩篱”深严的背景下,他行事如履薄冰,处处表现出对清廷的绝对忠诚和谦卑。去给当朝皇帝戴绿帽子,而且是给太后戴?这已经不是“作死”了,这是生怕自己死得不够快、不够惨,还要株连九族的终极作死法。以洪承畴明哲保身的性格,就算太后主动,他恐怕也会吓得魂飞魄散,跪地求饶。

其实,这则网络谣言的前身来自小说《清史演义》,小说中写洪承畴投降满清的情节,说的是皇太极得知洪承畴好色,于是派美貌的孝庄后前去劝降,终于把洪承畴说动。

小说固然是胡编的,但至少没写孝庄与洪承畴共赴巫山云雨,只是民间的智慧脑补出二人洞房花烛的场景,最终诞生出“康熙生父是洪承畴”的说法。而且,即便按照小说的说法,洪承畴投降大清也发生在1642年,离康熙出世还有十来年,差远了。

刚看到网上居然有专家用DNA证据来辟谣,真是用大炮打蚊子,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