众力资讯网

唐寅《对竹图自跋》技法深扒:他的字为啥看着就那么舒服?答案全在笔锋里。

好嘞,您算是找对人了。聊唐寅的字,尤其是这篇《自跋对竹图》,那可真是有的聊。咱今天就抛开唐伯虎那些风流韵事,也不扯什么历

好嘞,您算是找对人了。聊唐寅的字,尤其是这篇《自跋对竹图》,那可真是有的聊。咱今天就抛开唐伯虎那些风流韵事,也不扯什么历史背景,就纯粹地、仔细地琢磨琢磨他这笔字里头的“玩意儿”,看看这位才子到底是怎么把字写得这么帅气的。

咱先打个比方,你看一个人,第一眼肯定是看整体气质,是精神抖擞还是萎靡不振。唐寅这篇行书自跋,给你的第一感觉是啥?我觉着是“潇洒”里带着“稳重”,一点儿不飘。这就是章法布局的功力了。整篇字看下来,它不像有些书法那样行距、字距规规矩矩,跟站军姿似的;它是有疏有密,有聚有散,字与字之间、行与行之间,气息是贯通的,像一条小溪流,时而平缓,时而急促,但始终不断。这种布局,专业上叫“行气贯通”。你再细看,每个字的大小、扁长、正侧,都不是随便安排的,而是随着笔势和心情自然生发,但整体又特别和谐。这就好比一个优秀的导演在安排演员走位,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动作,但合起来是一出好戏。唐寅把每个字都当成演员,整幅作品就是他的舞台,他让它们在这个有限的空间里,演出了一种无限的、生动的韵律感。这种对整体空间的掌控能力,是咱们学书法首先要琢磨的:写字不是简单地把字堆上去,而是要经营一个“小世界”。

整体感觉有了,咱得凑近了,瞧瞧单个字的长相,这叫“结字”。唐寅的字,结体特别有味道。你注意看,他的字很少有四平八稳、方方正正的,多半是“欹侧取势”。啥意思呢?就是字的重心不总是在正中间,他喜欢让字稍微歪那么一点点,或者某个笔画伸得特别长,但奇怪的是,整个字看起来却非常稳当,一点儿也不觉得要倒。这就是“险中求稳”的功夫,好比杂技演员走钢丝,看着悬,实则稳得很。他通过笔画的长短、粗细、以及字内部空间的巧妙分割,重新找到了平衡点。而且,他的字内空间(就是笔画围出来的那些白的地方)处理得非常高明,疏密对比强烈,该紧的地方绝不松散,该透气的地方绝不含糊。这就让他的字看起来不仅外形漂亮,内在的“骨架”也特别结实、精神。咱们自己练字的时候,常常只注意笔画写得像不像,却忽略了字内部这些“空白”的形状和大小,其实这些“白”和笔画本身的“黑”同样重要,它们共同决定了一个字的精神面貌。

说完了字的“静态长相”,咱得动起来,看看唐寅是怎么“运笔”的,这是书法的核心动能。他的用笔,是典型的帖学一路,讲究笔锋的使转、提拔和顿挫。你仔细观察他的笔画,尤其是转折的地方,很少是直接硬邦邦地拐个直角弯,大多是圆转中带着方折,或者稍微一顿、一提,再调整笔锋继续走,这样写出来的线条就特别有弹性,有厚度,不像一根死面条。他的起笔和收笔也很有讲究,或藏或露,或轻或重,变化非常丰富。比如一个横画,可能起笔轻轻一搭,然后逐渐按下去,走到中间最粗,再慢慢提起,收笔时有个回锋的动作,这个过程的节奏感非常清晰。这种用笔方法写出来的线条是“活”的,是有生命力的,它记录了下笔时手腕的每一个细微动作。咱们平时写字,容易把注意力放在“形状”的模仿上,而忽略了书写“动作”本身。记住,是正确的、有节奏的书写动作,才产生了优美的笔画形状,这个顺序不能反。

聊了唐寅的用笔和结字,咱再把眼光放回他和另外两位的互动上。这篇作品后面还附有黄云和都穆的跋文,这简直就是个免费的、顶级的书法学习现场。你把三个人的字放在一起对比着看,那感觉立刻就出来了。唐寅的字,如我们前面所说,是潇洒灵动,带着才子气的;黄云的跋文,用笔可能更显敦厚朴实一些,结体也更宽博;而都穆的字,或许又是另一种谨严劲健的风貌。这样一对比,你就能更清晰地抓住唐寅书风的独特标识——他那种对笔锋精妙的控制力,那种不拘一格的结体方式,在对比中被放大、被凸显了。学书法,特别怕死盯着一家,看得眼花。多进行这种横向比较,就像交朋友,接触不同性格的人,你才能更清楚地知道自己是啥样,自己喜欢啥、适合啥。看看唐寅怎么写,再看看别人怎么处理同样的字、同样的笔画,这其中的门道,自己就慢慢悟出来了。

光说不练假把式,知道了唐寅的字好在哪里,咱们该怎么学呢?我给您几点实在的建议。第一,别一上来就追求他那股“潇洒劲”,很容易学飘了。先老老实实从用笔开始,对着高清打印的帖,仔细看他的每一个笔画是怎么起、怎么行、怎么收的,用手比划,体会那个动作,然后再下笔。第二,重点攻克他的“结字规律”。找几个有代表性的字,反复临写,琢磨他为什么把这个笔画写长,那个部分写紧,为什么这个字要取斜势却还能站稳。理解了内在的平衡逻辑,比单纯描画外形要管用得多。第三,就是前面说的,多看对比。把唐寅的帖和其他书家的行书放在一起读,比如文徵明啊、赵孟頫啊,看看同样是写行书,他们的处理方式有何不同。这个过程能极大地提升你的眼力。眼力上去了,手上功夫跟着才能上去。书法这个事,急不得,就是个慢功夫,靠的就是这点点滴滴的琢磨和积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