众力资讯网

为什么甲流患者越来越多?医生:与着凉无关,或是这5事没注意!

►本文1741字 阅读3分钟声明:本文内容均是根据权威医学资料结合个人观点撰写的原创内容,文末已标注文献来源,为了方便大

本文1741字 阅读3分钟

声明:本文内容均是根据权威医学资料结合个人观点撰写的原创内容,文末已标注文献来源,为了方便大家阅读理解,部分故事情节存在虚构成分,意在科普健康知识,如有身体不适请线下就医。

王女士最近有点烦。她8岁的儿子刚从甲流中恢复,没过两周,班上又有多个孩子陆续发烧、咳嗽,被确诊为A型流感。她忍不住问医生:“是不是最近天气忽冷忽热,孩子着凉了才感染甲流?”

医生却摇头说:“甲流不是因为‘着凉’。真正的原因,其实是你忽略了5件事。”

近年来,甲流的流行频率和感染人数都有上升趋势,不少家庭一人中招,全家“连坐”。它到底和普通感冒有什么不同?为什么越来越多的人反复感染甲流?今天我们就来认真说清楚。

一、“甲流”不是“感冒”,更不是“冻出来”的

很多人把甲流当成“感冒”,觉得吃点药、捂一捂就能好。其实这是个大误区。

A型流感病毒是一种高传染性的急性呼吸道病毒,传播速度快、变异频繁。它主要通过飞沫、空气气溶胶传播,也可能通过污染的手部或物体表面间接传播。

甲流和普通感冒的最大区别在于:起病急、症状重、恢复慢。

感冒通常以鼻塞、流涕为主,症状较轻。而甲流常常突然高烧到39℃以上,伴随严重头痛、咽痛、肌肉酸痛,甚至胃肠道症状如恶心、呕吐、腹泻。

不少患者即使退烧后,体力也要缓上一两周才能恢复。对老人、儿童、孕妇、慢性病患者来说,甲流还可能诱发肺炎、心肌炎、脑炎等并发症,甚至威胁生命。

二、为什么今年甲流特别多?这5件事你做对了吗?

很多人问:为什么以前几年没这么严重?今年怎么一波接一波?医生指出,甲流高发,并不是因为病毒变“毒”了,而是我们自己放松了警惕。

以下5件事,如果你忽视了,甲流很可能就找上门。

1.戴口罩的习惯断了

三年来,大家已经习惯了戴口罩。但自从疫情防控放开,不少人觉得“终于解脱了”,开始在人群密集场所摘掉口罩。

殊不知,甲流病毒的传播方式与新冠极为相似,空气传播是主要方式。秋冬季节,气温下降、空气干燥,病毒更容易在空气中存活,加上人们喜欢聚集在室内,通风差,为病毒提供了“温床”。

医生建议:公共场所、医院、学校、公交地铁等场所,依然要坚持佩戴口罩,特别是儿童和老人。

2.手卫生没做好

甲流病毒不仅通过飞沫传播,还可能通过手部接触传播。一些人咳嗽、打喷嚏后不洗手,摸了门把手、电梯按钮,再被别人接触,病毒就这样“一传十,十传百”。

正确做法是:勤洗手、用流动水和肥皂或含酒精洗手液搓洗至少20秒。尤其在饭前便后、外出回家后、接触口鼻前,一定别偷懒。

3.忽视疫苗接种

流感疫苗不是“可打可不打”的选择,而是抵御甲流的重要武器。

国家卫健委明确指出:每年接种流感疫苗,是预防流感及其并发症最有效的措施。尤其是儿童、老人、慢性病患者、医护人员等高危人群,更应优先接种。

很多人误以为“去年打过了,今年就不用打”。其实A型流感病毒变异速度极快,每年流行的毒株都不一样。疫苗必须每年更新,每年接种才有效。

4.公共场所通风差

秋冬季节,门窗紧闭、空调长开,很多家庭和单位忽视了通风这个关键环节。空气不流通,不仅容易滋生病毒,也会使感染风险大幅上升。

建议每天至少开窗通风2—3次,每次15—30分钟。有条件的场所应安装空气净化或过滤设备。

5.身体状态差,免疫力低

不少人工作压力大、作息紊乱、饮食不规律,免疫系统长期处于“低电量”。这给了病毒可乘之机。

医生强调,良好的生活习惯是最好的“天然疫苗”。保证充足睡眠、均衡饮食、适当运动,才能让身体有足够的战斗力对抗病毒。

三、得了甲流该怎么办?关键3点要牢记

即使不幸“中招”,也别慌乱。甲流虽然来势汹汹,但只要及时识别、科学应对,绝大多数人都能顺利康复。

1.确认诊断,别自己瞎吃药

很多人一发烧就开始吃抗生素、清热解毒药或退烧药,但甲流是病毒性感染,抗生素无效。

如果出现发热、咳嗽、乏力、咽痛等流感样症状,需尽快前往医院进行流感抗原或核酸检测,明确是否感染A型流感病毒。

确诊后,医生可能会开具奥司他韦等抗病毒药物。越早用药,效果越好,最好在发病48小时内开始使用。

2.避免交叉感染,居家隔离很重要

甲流传染性强,一人感染,可能很快传染给全家。因此患者应尽量居家休息,避免外出、避免接触老人和孩子。

居家期间,建议患者佩戴口罩,保持房间通风、餐具毛巾分开使用,并定期消毒门把手、手机等高频接触物品。

3.发热不是坏事,警惕并发症才是关键

发烧是身体对抗病毒的方式,不必一开始就压下来。如果体温不超过38.5℃,可以不急于退烧,多喝水、注意休息即可。

但如果持续高热不退、呼吸急促、意识模糊、出现胸痛或咳血等症状,可能提示并发症,需要立即就医。

儿童、老人、孕妇、慢病患者若感染甲流,也应在医生指导下密切观察,必要时住院治疗。

四、不是“怕冷”才得甲流,而是你“忽略了病毒的存在”

甲流不是“着凉”惹的祸,而是病毒传播的结果。它不分季节、不挑人,关键看你是否有意识地防护。

很多人总在“中招”后才开始重视,然而真正的防护,是提前部署,而不是事后懊悔。

如果你家里有孩子、有老人,或者你本身常年患有慢性病,那么从今天起,请把这5件事牢记心头:

继续戴口罩,尤其在人多的密闭场所;

勤洗手,别让病毒在你手上“搭车”;

每年按时接种流感疫苗;

保持室内通风清洁;

管好自己的生活节奏和免疫力。

甲流不可怕,可怕的是继续忽视它。

参考资料:

[1] 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2024年流感疫苗接种技术指南》[2] 中华预防医学会流感防控专家共识(2023年版)

感谢关注!有你在,我们会变得更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