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首诗,一段历史,一个小故事
提起李清照,给人的第一印象就是: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
而且还略微矫情: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
毕竟,她生在官宦人家,父亲李格非乃“苏门后四学士”之一,累官至提点东京刑狱。
东京即汴京,是北宋的都城,而提点刑狱司乃是最高检,为正四品。
不仅如此,李清照的外公王拱辰还是北宋的状元,与欧阳修同榜,官至三品,死后追赠开府仪同三司。
开府,可自置府署,任用属官;仪同三司,享有三司同规格礼仪,北宋获此殊荣者寥寥。
时空错位,如果放到现代,可想这样的家世有多煊赫。
因此李清照六岁时便随父宦游京师,结交的都是贵族家的千金。
十六岁,李清照写下《如梦令》:
常记溪亭日暮,沉醉不知归路。兴尽晚回舟,误入藕花深处。争渡,争渡,惊起一滩鸥鹭。
从此,汴京人都知道,李家有个擅填词的小姐了。不仅如此,李清照还骑马、饮酒、博弈,小赌怡情。
这在思想保守的北宋,可谓独树一帜,叛逆的代名词。
当然,有些人就喜欢带刺的玫瑰,比如吏部侍郎赵挺之的儿子赵明诚。元宵节灯会上,只为在人群中多看了李清照一眼,变成了心心念念。
十八岁时,李清照嫁给赵明诚,两人同样喜欢古物文玩、金石字画,所以这桩婚姻算得上是爱情。
史书中说,赵李两家都提倡节俭,没有什么积蓄,小夫妻俩爱逛相国寺的文玩市场,遇到喜爱的东西,不惜典当衣物,留“脱衣市易”之美名。
但从结果来看,李清照和赵明诚原本就殷实的家庭,已经不堪重富。
公元1127年,是北宋最屈辱的一年,因为这一年金人打了过来,北宋亡了。徽钦二帝及皇后、嫔妃等,一并被掳走,“靖康之耻”永载史册。
同一年,赵明诚的母亲死了,南下奔丧,临危受命,起知江宁府兼江东经制副使,负责镇守城池。
时李清照在青州,乃是沦陷区,因此不得不南迁,前往江宁投奔赵明诚。
但是问题来了,他们小夫妻收藏的文物太多,装了十五车后,还是无法全部带走,不得不租了十几间房,暂时安置,等待战乱平息再运走。
“既长物不能尽载,乃先去书之重大印本者,又去画之多幅者,又去古器之无款识者,后又去书之监本者,画之平常者,器之重大者。凡屡减去,尚载书十五车……青州故第尚锁书册什物,用屋十馀间,期明年春再具舟载之”
这是李清照的原话,如有作假,实属造假。
在那个战乱的年代里,这十五车古物文玩,算得上是泼天富贵,别说盗寇响马觊觎,就连当官的、当兵的都瞅着眼热。
可李清照这个“弱女子”,竟把这些财富安然无恙地运到了江宁,哪怕行至镇江时,还遭遇了兵乱,守臣钱伯言弃城逃跑。
当时康王赵构已经登基,是为高宗。但是他并不想发兵北上,一是怕打不过,连划江而治的梦想都实现不了;二是怕打得过,若迎回徽钦二帝,那自己的皇位是让还是让呢?
结果就是,南宋偏安一隅,被金人“搜山检海”,所以李清照抵达江宁后,写下了:南来尚怯吴江冷,北狩应悲易水寒。
爱国“一姐”正式上线,将畏畏缩缩的主和派骂得不轻。
一晃就到了公元1129年,金人攻陷徐州,赵构求和不成,被金人一路追到海上,和朝臣漂泊了近两个月。
与此同时,御营统制王亦率军驻扎江宁,企图叛乱,转运副使李谟得知消息后,马上报告给赵明诚。当时赵明诚已经收到转知湖州的诏令,所以就没有进行部署。
而李谟则率领军民布防,待天亮后再寻赵明诚,发现他从墙上顺下一根绳索,带着财物跑了,置一城百姓于不顾。
这个剧本李清照熟,当时他带着十五车财富被困在镇江,钱伯言就是这么干的。
因此行船过乌江时,李清照写下了那首著名的《夏日绝句》:
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
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
李清照被后人誉为“千古第一才女”,不仅仅是因为其才华横绝,更是因为这种浩然正气和爱国主义精神。
所以这首诗,也成了李清照的封神之作。
相形之下,他的丈夫赵明诚则有辱臣节,守财如命。
夫妻俩到达芜湖以后,新的诏令又下来了,命赵明诚前往建康,遂赵明诚将李清照暂时安顿在池阳。
临别前,李清照问他,如果叛军攻到池阳,我该怎么办?
好办,赵明诚说:必不得已,先弃辎重,次衣被,次书册卷轴,次古器,独所谓宗器者,可自负抱,与身俱存亡,勿忘之。
意思就是,其他的东西都可以丢掉,唯独明器不能舍,哪怕死也要护住。
是的,前朝皇家祭器太值钱,随便一两件,在当时就能换座城池。
但换个清新的角度想,赵明诚对金石字画的热爱程度,无以复加,不想其落入金人之手。这么解释,似乎就顺畅多了。
无法得知李清照那一刻的心情,因为早些年,赵明诚知莱州时,没有将李清照带在身旁。期间,赵明诚因李清照“著花迟”,曾欲纳妾,至于是否有纳,史书无明确记载。
但李清照去探亲时,赵明诚对李清照十分冷淡,仅仅让她宿在租来的简室里,因此李清照颇有幽怨,曾作《偶成》一首:
十五年前花月底,相从曾赋赏花诗。
今看花月浑相似,安得情怀似往时。
随后又作《感怀》诗:
寒窗败几无书史,公路可怜合至此。
青州从事孔方兄,终日纷纷喜生事。
作诗谢绝聊闭门,燕寝凝香有佳思。
静中吾乃得至交,乌有先生子虚子。
诗有注:宣和辛丑八月十日到莱,独坐一室,平生所见,皆不在目前。几上有《礼韵》,因信手开之,约以所开为韵作诗,偶得“子”字,因以为韵,作感怀诗。
这个“子”很有深意,未可知是否暗喻婚后无子。
然而李清照却没有机会怨恨,因为赵明诚刚到建康就中暑了,不久后病逝,终年四十九岁。
李清照悲痛不已,手书祭文:白日正中,叹庞翁之机捷。坚城自堕,怜杞妇之悲深。
余生李清照更加颠沛,错嫁张汝舟,财物散尽,孤居临安,悲凉凄苦,于公元1155年黯然长逝,终年七十二岁。
易安居士,一生欠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