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了十遍都当耳边风!”“非要我吼起来他才动一下!”如果您每天都为孩子的“不听话”而抓狂,请先收下这个关键认知:孩子不是故意对抗,而是他的大脑“收讯系统”出了问题。

障碍1:信号接收器不稳定
正常指令如同Wi-Fi信号,而ADHD孩子的大脑像信号极差的旧手机——你以为发送成功,其实他根本没收到完整信息。
障碍2:信息处理器超载
当你连续发出“收拾书包、洗手、快来吃饭”多个指令时,他的大脑像堵车的高速公路,信息全部卡死。
障碍3:行动启动器延迟
即使听到指令,从“听到”到“行动”需要启动大脑的执行功能——这对ADHD孩子来说,就像用286电脑运行大型游戏。
二、5步实现有效沟通,让孩子从“听不见”到“愿意做”第1步:打好“信号基站”——确保指令送达
❌ 在厨房朝房间喊:“快去写作业!”
✅ 走近、蹲下、轻触肩膀,等孩子抬头再说:“现在请开始写数学作业”
效果:打通信号传输第一关
第2步:精简“数据包”——一次只说一件事
❌ “把玩具收好、手洗了、来吃饭、然后写作业”
✅ “请把积木放进这个盒子”(完成后再给下一个指令)
效果:避免信息拥堵,提高执行成功率
第3步:启动“视觉导航”——让指令看得见
❌ 口头催促:“都说了要准备上学!”
✅ 制作晨间流程卡片:穿衣→刷牙→吃饭→背书包
效果:用视觉提示弥补听觉处理弱点
第4步:设置“缓冲地带”——给孩子切换时间
❌ “马上关掉电视来吃饭!”
✅ “这集看完就要暂停咯,还有5分钟准备吃饭”
效果:尊重大脑切换节奏,减少抵触情绪
第5步:建立“行动闭环”——及时强化积极行为
❌ 孩子完成后沉默不语
✅ “你一听提醒就放下iPad,这种自控力让妈妈很欣慰!”
效果:让大脑建立“听话=愉快”的连接
三、特别场景应对指南写作业拉锯战:
旧模式:“快点写!别发呆!”
新模式:“我们先约定,完成这3道题可以休息5分钟”
早晨出门大战:
旧模式:“要迟到了!快点!”
新模式:“穿鞋比赛开始!看你能不能打破昨天纪录”
四、当所有方法都失效时,请检查这3个“隐形杀手”关系库存不足
每天是否有15分钟不受打扰的专属陪伴?
→关系质量决定配合程度
指令本身不合理
要求是否超出孩子当前能力?
→期望值需与发育水平匹配
家长情绪干扰
是否带着烦躁、焦虑的情绪下达指令?
→负面情绪会直接阻断沟通
请停下来想一想:
👉您最常在哪类指令上和孩子“卡壳”?
👉试过哪些方法改善沟通效果?
欢迎在评论区分享您的困惑与经验,我们一起为孩子的成长寻找更有效的路径!
如果这篇文章触动了您,请转发给更多需要的家长。理解ADHD,从改变沟通开始,让我们携手帮助每个特别的孩子找到属于自己的节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