众力资讯网

诸葛亮死守的底线,姜维为啥偏要踩?

(本文纯属虚构,戏说三国,博大家一乐)读《三国演义》读到姜维九伐中原那段,总忍不住拍大腿,诸葛亮一辈子小心翼翼避开的坑,

(本文纯属虚构,戏说三国,博大家一乐)

读《三国演义》读到姜维九伐中原那段,总忍不住拍大腿,诸葛亮一辈子小心翼翼避开的坑,怎么就让他最器重的徒弟结结实实踩进去了?

这位被孔明赞为“凉州上士”的接班人,明明继承了北伐的遗志,却把师父的保命底线抛到九霄云外,最终落得个国破人亡的结局,实在让人唏嘘。

诸葛亮的北伐,从来都是“稳”字当头。

小说里不管是第一次出祁山,还是五丈原对峙,孔明永远把后勤和防守放在第一位。

他发明木牛流马运粮,怕的是粮草断绝;派马谡守街亭,强调的是“当道下寨”,怕的是门户洞开;即便打赢卤城之战,也绝不孤军深入,见好就收。

说白了,孔明心里跟明镜似的:

蜀汉国力弱,耗不起也输不起,北伐是“以攻代守”的无奈之举,不是赌上国运的豪赌。

他一辈子没犯的错,就是“不拿家底冒险”,哪怕没能兴复汉室,也守住了蜀汉的半壁江山。

可到了姜维这儿,画风完全变了。

这位从魏国归顺的将领,骨子里带着一股孤勇,却也藏着致命的冒进。

小说里他的北伐,越打越激进:

放弃诸葛亮“实兵诸围”的防御体系,把汉中的外围据点全撤了,想搞“敛兵聚谷”的诱敌深入;明明朝廷里黄皓专权、粮草短缺,还一次次带着疲惫之师出征,打输了段谷之战,损失了蜀汉最后的精锐,赢了洮西之战也没能扩大战果。

最让人揪心的是,他连师父最看重的后勤都抛到脑后,好几次因为粮尽退兵,士兵们饿着肚子打仗,百姓们被连年征战折腾得苦不堪言。

姜维为啥非要犯这个大忌?其实小说里早埋好了伏笔。

首先是他的“执念”太重,诸葛亮的知遇之恩让他把“北伐”当成了唯一的使命,却忘了师父“量力而行”的教诲。

孔明北伐是“兴复汉室”的政治号召,更是为了争取战略缓冲;而姜维的北伐,更像一场证明自己的孤军奋战。

他是降将,在蜀汉朝堂根基不稳,只能靠战功立足,这种急于求成的心态,让他越来越冒险。

其次是时代变了,他却没看清现实。

诸葛亮时期,蜀汉内部团结,蒋琬、费祎等能臣辅佐,孔明能一手抓治理一手抓北伐;可姜维掌权时,后主刘禅昏庸,黄皓在背后使绊子,朝中投降派蠢蠢欲动,蜀汉国力早已大不如前。

就像小说里廖化感叹的“智不出敌,而力少于寇”,姜维明明手里的牌越来越差,却还想学师父以攻代守,甚至比师父打得更激进,这不是自取灭亡吗?

最可惜的是,姜维改防御体系那步臭棋。

诸葛亮留下的汉中防线,是刘备、魏延一手搭建的“铜墙铁壁”,当年曹爽十万大军都攻不进来。

可姜维觉得“这只能御敌,不能获利”,非要拆了防线搞伏击,结果把门户直接敞开给了魏军。

小说里钟会大军长驱直入汉中的桥段,读着让人牙酸,这哪儿是诱敌深入,分明是开门揖盗。

说到底,姜维不是不忠诚,也不是没本事,他只是犯了诸葛亮一辈子都在警惕的错:

分不清“理想”和“现实”,把“冒险”当成了“破局”。

孔明的北伐,是带着清醒的克制;而姜维的北伐,是带着孤注一掷的疯狂。

如果他能守住师父的“稳字诀”,哪怕不能兴复汉室,也不至于让蜀汉在短短几年内就土崩瓦解。

合上书想想,姜维的悲剧,或许就是《三国演义》最戳人的地方,有些错,前人明明已经用一生提醒你别犯,可后人还是会因为执念、因为处境,一步步走向同一个深渊。

这大概就是历史的无奈,也是小说留给我们最深刻的叹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