众力资讯网

全红婵妈妈:得什么都行,她开心就好,我们做父母的不强求

11月6日,广州全运会跳水女子双人10米台决赛落幕,全网瞩目的全红婵与搭档王伟莹最终以311.76分排名第五,遗憾无缘

11月6日,广州全运会跳水女子双人10米台决赛落幕,全网瞩目的全红婵与搭档王伟莹最终以311.76分排名第五,遗憾无缘奖牌。当陈芋汐/掌敏洁以350.22分的高分捧起金牌时,镜头扫过全红婵,这个18岁的姑娘脸上虽有失落,却依然礼貌地为对手鼓掌。

没人知道,她脚踝的距腓前韧带损伤还带着积液,胫骨的旧伤在每次起跳时都隐隐作痛,全身贴满的肌贴是她对抗伤痛的唯一铠甲。而远在广东湛江老家的母亲冯玲妹,直到比赛结束才敢点开视频回放,那句“只要她开心健康,得什么都无所谓”,瞬间戳中了无数网友的泪点。

这场“失利”背后,没有辜负与指责,只有一个少年运动员的咬牙坚持,和一对父母最纯粹的疼爱。全红婵没拿到奖牌,却赢了人心;父母没追求名利,却诠释了最好的家庭教育。

谁也没想到,全红婵站在10米跳台上的每一次起跳,都是在与伤痛对抗。广东队教练何威仪早早就透露了令人心疼的真相:“她的胫骨、踝关节都有伤,身上贴满了肌贴,每天训练完疼得不行,得频繁敷冰才能缓解。”

赛事医疗记录显示,全红婵的脚踝存在距腓前韧带损伤伴关节腔积液的老伤,为了备战全运会,她不仅接受了高压氧舱治疗,还靠中医针灸调理身体,即便如此,反复起跳的动作还是让伤痛如影随形。决赛现场,细心的观众能清晰看到她小腿和脚踝处缠绕的深色肌贴,那是她带伤作战的无声证明。

这届全运会对全红婵来说本就充满挑战。除了伤病困扰,她还在经历跳水运动员最煎熬的“发育关”——身高涨到1.6米,体重达到48公斤,身体的变化让她需要重新适应空中姿态和入水节奏。而双人项目比单人更考验默契,她与王伟的搭档时间不长,起跳节奏、空中翻转的同步性都还在磨合阶段。

决赛五跳,全红婵拼尽了全力。第三轮107B动作拿到72.00分的高分,展现了“水花消失术”的顶尖水准;第四轮407C和第五轮5253B也稳定发挥,分别斩获71.04分和69.12分。但前两轮的配合失误让她们错失先机,最终以311.76分位居第五,与奖牌失之交臂。

赛后采访中,全红婵没有抱怨伤痛,也没有纠结分数,只是轻声说:“谢谢大家支持,我和搭档都尽力了,接下来会好好养伤,继续努力。”这个习惯报喜不报忧的姑娘,连对父母都很少提及训练的苦,却在赛场上用行动诠释了什么是“坚持”。

全红婵的赛后采访刚结束,远在湛江迈合村的母亲冯玲妹就被媒体围了起来。面对“没拿到奖牌会不会遗憾”的提问,这位朴实的农村妇女笑着摇摇头,说出了让全网破防的话:“反正她得什么就是什么,只要她开心,身体健康就行。我们做父母的不要强求,顺其自然。”

冯玲妹坦言,自己从来不敢看全红婵比赛的直播,“太激动了,心脏受不了,每次都是等赛后出了结果,再偷偷看视频”。即便全运会就在广州举行,她和丈夫、哥哥也没去现场,就怕给女儿带来压力,影响她的发挥。

这段时间,全红婵的体型变化引发网友热议,有人担心会影响她的竞技状态。但在冯玲妹眼里,女儿的健康比什么都重要:“胖点好啊,我以前总担心她瘦瘦小小长不大,现在看到她长大了、壮实了,我才放心。”她不在乎网友怎么评价,只关心女儿的身体,“人家说什么都无所谓,我只要问我女儿身体好就行了,其他的没关系”。

更让人动容的是,这个从农村走出的奥运冠军,始终保持着孝顺的本性。冯玲妹透露,全红婵进入国家队后,每个月都会坚持给家里寄生活费,哪怕自己训练再苦再累,也从没断过。“她怕我担心,什么苦都不说,只叫我在家里好好保重身体,她就不担心我了。”

没有望女成凤的焦虑,没有对名利的追逐,冯玲妹的爱纯粹又深沉。在“唯金牌论”依然盛行的当下,这位母亲的“松弛感”格外珍贵——她爱的不是“奥运冠军全红婵”,只是“女儿全红婵”,这份不带任何附加条件的疼爱,正是全红婵敢于拼搏、从容面对胜负的底气。

比赛结果公布后,#全红婵无缘奖牌#的话题迅速冲上热搜,但评论区没有指责,没有失望,满屏都是“心疼”和“支持”:“带伤作战还能稳定发挥,已经超棒了”“双人项目需要磨合,全红婵的个人实力依然顶尖”“健康第一,期待她伤愈归来”。

网友们的理性看待,恰恰说明大家终于明白:体育竞技不只有金牌,运动员的坚持与成长同样值得尊重。全红婵这次无缘奖牌,绝非“失利”,反而让我们看到了更真实、更坚韧的她。要知道,双人跳水讲究的是“1+1=2”的默契,陈芋汐与掌敏洁搭档多年,动作同步性几乎达到“复制粘贴”的水准,而全红婵与王伟莹的配合还处于磨合期,在AI评分系统的精准捕捉下,任何细微的节奏差异都会被放大,分数差距自然明显。

更何况,全红婵还在克服伤病和发育带来的双重挑战。跳水运动员的“发育关”有多难?身体重心的变化会让原本熟练的动作变得陌生,需要重新打磨每一个细节;而伤病则限制了训练强度,让她难以快速适应新的身体状态。即便如此,她还是在团体赛中助力广东队夺冠,双人赛中也展现了顶尖的个人技术,这样的表现早已超出预期。

从东京奥运会一战成名,到如今从容面对胜负,全红婵的成长有目共睹。她曾经是那个不谙世事、只想拿冠军给妈妈治病的小孩,如今变成了懂得坚持、坦然接受结果的成熟运动员。而这份成长,离不开父母的包容与支持,也离不开她自己的努力与坚韧。

陈芋汐曾说:“没有全红婵这样的对手,我达不到现在的水平。”这对中国跳水“双子星”,在赛场上是对手,在赛场下是伙伴,她们的竞争推动着彼此不断进步。这次全红婵无缘奖牌,但她的坚持与从容,依然给无数人带来了力量——不是每个人都能永远站在巅峰,但敢于直面挑战、坦然接受结果,就是一种胜利。

全红婵的全运会收官战,没有以奖牌收尾,却以最动人的方式留在了大家心里。带伤作战的坚韧、父母纯粹的疼爱、网友理性的支持,共同谱写了一曲超越胜负的赞歌。

我们总在期待运动员拿金牌、创纪录,却常常忘记他们首先是普通人——会受伤、会疲惫、会经历成长的烦恼。全红婵用行动告诉我们,体育竞技的魅力,不仅在于夺冠时的荣耀,更在于面对困难时的不放弃,面对胜负时的从容心态。

而冯玲妹的教育方式,也给无数父母上了生动的一课:最好的爱,不是强求孩子成为最优秀的人,而是接纳孩子的所有状态,让他们在关爱与包容中自由成长。正是这份无条件的爱,让全红婵在巅峰时不骄傲,在低谷时不气馁,始终保持着对跳水的热爱与纯粹。

金牌会褪色,荣誉会过时,但成长的印记与家人的爱意永远不会落幕。期待全红婵好好养伤,早日康复,未来无论是在赛场上还是人生中,都能带着这份坚韧与从容,继续绽放属于自己的光芒。而我们也该记住:真正的榜样,从来不是永远赢,而是在任何境遇下,都能坚守初心,勇往直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