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国藩和左宗棠作为晚清四大名臣,一个收复了新疆,成为民族英雄;另一个平定了太平天国,被尊称为“亚圣”,在讨论晚清历史时,注定无法避开这两个重量级人物。

咸丰三年十二月二 十一日,作为帮办团练大臣的曾国藩前往长沙,拜访湖南巡抚张亮基,此时的左宗棠是张亮级的幕僚,也一同参与了这次会面。左宗棠在长沙防务方面就是自己独到的见解,这点让左宗棠感到非常差异,觉得他是一个不可多得的人才。
而此时的左宗棠还只是一个小小的举人。然而曾国藩却待他如知己一般,虚心想他请教问题。
咸丰九年,只是因为一件小事,却差点要了左宗棠的命。时任永州总兵的樊燮有事想要拜见湖南巡抚骆秉章,骆秉章让他去先去找师爷左宗棠。樊燮觉得自己是二品大官,而左宗棠只是一个区区的师爷,没必要去见他。
左宗棠一生最忌讳别人提他的师爷身份,瞬间勃然大怒,然后他就找骆秉章要上书弹劾樊燮。最终樊燮因此被革职。
而樊燮心里自然也是非常的不爽,他正好有一个堂妹,是湖广总督官文的爱妾。通过这层关系,他将左宗棠也告上了朝廷,说他飞扬跋扈,狗仗人势。左宗棠也因此下了大狱。
曾国藩得知消息这个之后,心急如焚,马上动用自己的关系,想方设法为左宗棠开脱,在其努力一下,咸丰帝最终没有再追究此事。后来曾国藩也是极力推荐左宗棠,多次盛赞左宗棠的才华。不久之后,左宗棠以四品京堂候补,襄办湖南军务。
在镇压太平天国当中,左宗棠也一次次出色的展现了自己的军事才华。先是给了太平军迎头痛击,曾国藩为其请功,最终左宗棠以三品京堂候补。后来左宗棠又大败李世贤,杀敌五千多人,曾国藩再次为其请功,没过多久就升为太常寺卿,正三品。咸丰十一年,朝廷命令曾国藩督办江苏、安徽、江 西、浙江四省军事。
曾国藩趁此机会上书朝廷想要让左宗棠“专办浙江诸事”,朝廷又一次同意了曾国藩的请求。随后,又没过多久,左宗棠并出任闽浙总督,自此与曾国藩平起平坐,迈入大员行列。
可以说曾国藩是异常器重左宗棠的,可谓是他的贵人,恩师,屡屡提携他,让他平步青云。可就是这样一对重臣,却又为何走向绝交呢?
同治三年六月,曾国荃的部队终于撬开了南京的大门。朝廷收到曾国藩的捷报,也对他们两兄弟大为嘉赏。一日之间,一门 两爵,荣莫大焉。
然而没过多久,曾国藩便收到了朝廷指责的谕旨,里面说到:““幼天王”积薪自焚, 茫无实据!实则已经成功出逃。并且敌人也没有尽数斩除。对于谎报军情,请曾国藩速速查明。”曾国藩收到谕旨之后,对于其弟曾国荃没有查清事实就谎报军情,也是深感自责。
然而更加令他五味杂陈的是:皇帝远在天边,又是如何准确地得知前线军情呢?没想到走漏风声的却是左宗棠。得知是左宗棠之后,曾国藩也是感叹他的无情无义。他对曾国荃说道他决定此生与左宗棠绝交。但是曾国藩还是非常仁义,他叮嘱自己的儿子不要在私下说左宗棠的坏话。
为何会出现这种情况呢?其实还是因为左宗棠与曾国藩有着截然不同的性格。曾国藩为人沉稳厚重,而左宗棠则是有些自视甚高。左宗棠很欣赏曾国藩的人品,但是对其才能却持怀疑态度。
左宗棠在给胡林翼的信中曾经说:“涤公才短,麾下又无勤恳有条理之人,前自岳州归后,弟无三日不过其军絮聒之。”甚至在家书里面还写道:“涤公于我极亲信,毫无间言。惟才略太欠,自入窘乡,恐终非戡乱之人。”可见左宗棠一再对曾国藩的才能提出质疑,认为自己比他更出色。左宗棠还以“今亮”自居。
曾左二人颇有“既生瑜何生亮”的意味在里面。可能也正是因为左宗棠的性格,最终导致二人失和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