或许很多人近几年一直有个感觉,解放台湾好像越来越近了,有两个原因:
1.解放军在台海的演练上越来越频繁,一直在做准备。
2.很多周边国家开始频频打台湾牌,发出挑衅中国言论。
比如,菲律宾总统马科斯今年在访问印度期间,扬言说:如果中美在台湾问题上发生对抗,菲律宾不可能置身事外,因为“离我们实在太近了”。英国国防大臣在澳大利亚达尔文港发表讲话时声称:如果台海爆发冲突,英国已准备好在太平洋地区作战……

德国外交部长瓦德富尔
近日,德国外长也妄言台海问题,被中方点名警告。据报道,德国外交部长瓦德富尔原本计划本月启程对华进行首次正式访问,然而在访华前,突然宣布取消。
理由是,“因日程安排另择日期”,看似很官方也很有礼貌,其实他心里比谁都复杂,瓦德富尔一方面声称德国坚持“一中政策”,另一方面又不想让中国统一,表示“不会支持以武力单方面改变台海现状”、以及“台湾海峡航运自由对世界繁荣至关重要”。
面对德国外长关于台湾问题的言论,中方当即予以严正回应,称台湾是中国领土、一个中国原则不能被任意自定义,只说“维护现状”而不反对“台独”,实质上是为分裂势力留白。
压低姿态最重要瓦德富尔此次访华,对于他个人以及德国政府而言,都肩负着重大任务。从经济层面来看,中德之间的贸易往来极为密切。2025年前八个月,中德双边贸易额约1634亿欧元,中国再次成为德国最大的贸易伙伴。这一数据充分显示出双方在商品与零部件、智能制造等领域高度相互依存。德国的众多企业依赖中国市场的庞大需求,同时中国也从德国进口了大量的先进技术和设备等产品。
德国希望通过此次瓦德富尔的访华,就经济合作中的一些关键问题与中方进行深入沟通。比如在关键矿产、稀土与半导体等领域,德国力图缓解供应链压力。随着全球产业格局的变化,这些领域的战略物资供应对于德国的制造业发展至关重要。
德国的汽车、机械等行业对稀土等关键矿产的需求巨大,而中国在这些领域的资源和产业优势明显。因此,德国想争取在全球产业重构中保住战略物资与零部件的稳定供应。
另外,不得不提的是,中国出台的稀土管制措施,在全球范围内引起了广泛关注。今年10月9日,商务部集中发布多项公告,分别针对含有中国成分的境外稀土相关物项及稀土全链条技术实施出口管制,还对超硬材料、稀土设备和原辅料等多种相关物项实施出口管制。

德国作为工业强国,对稀土的需求十分旺盛。其汽车工业、电子信息等产业的发展都离不开稀土资源。中国的稀土管制政策,无疑给德国的相关产业带来了一定的影响。所以,稀土谈判很可能是瓦德富尔此次访华的重要议题之一。
他原本可能希望与中方就稀土出口管制等问题进行协商,试图说服中国放松相关管制措施,以保障德国的稀土供应。然而,他在访华前却发表了不当的涉台言论,这无疑给原本可能的稀土谈判等经济合作议题蒙上了一层阴影。
德国对中国“必然统一”的认识不清台湾问题,是中国核心利益中的核心,是绝不容许任何外部势力干涉的底线问题。然而,德国外长瓦德富尔的言论却显示出德国在这一问题上存在着严重的认识不清。
首先必须明确一个铁打的事实,台湾从来不是一个“国家”,而是中国不可分割的一部分。从历史角度看,台湾自古以来就是中国的领土。早在三国时期,孙权就曾派卫温率船队到达夷洲(今台湾),加强了大陆与台湾的联系。此后,历经多个朝代,中国政府都对台湾行使着有效管辖。

任何国家若在台海问题上选择语义上的“灰色地带”,都可能在不知不觉中成为破坏和平的助推器。瓦德富尔所谓的“维护现状”而不反对“台独”,实质上是为分裂势力留白。中方对他表述的严正回应,绝不是夸大其词,而是基于维护国家主权与地区稳定的责任。
台湾问题涉及到中国的主权、民族完整与历史正义,一个中国原则不是外交辞令的随意选项,而是国际政治中最基础的政治底线。
德国作为一个在国际事务中有着重要影响力的国家,应该清楚地认识到台湾问题的敏感性和重要性。然而,从瓦德富尔的言论来看,德国似乎没有真正理解中国在台湾问题上的坚定立场和决心。
德国一方面想与中国保持密切的经济合作,享受中国市场带来的巨大利益;另一方面却又在台湾问题上发表不当言论,试图在政治上迎合某些外部势力,这种自相矛盾的做法是不可取的。
德国此举的背后原因中国一直以来都坚持走和平发展道路,致力于通过和平方式实现祖国统一。但这并不意味着中国会容忍任何形式的“台独”分裂行径,也绝不允许外部势力干涉中国内政。如果德国继续在台湾问题上执迷不悟,试图挑战中国的底线,那么必然会对中德之间的关系造成严重的损害,这对于双方来说都是得不偿失的。
德国外长瓦德富尔在访华前发表不当涉台言论并最终取消访华行程,从德国国内来看,默茨政府上台后需要向国内选民和盟友展现所谓的原则立场。在当前的国际政治环境下,一些西方国家将对华强硬视为一种政治资本。德国的一些政治势力为了迎合国内的部分民意以及向美国等盟友表明立场,试图在对华政策上表现出强硬的一面。
然而,德国的企业界却有着不同的诉求。德国的众多企业深知中国市场的重要性,他们希望通过外交渠道缓解供应链断裂风险,以防生产链被拉垮。

在这种情况下,德国政府就处于一种矛盾的境地:政治上需要向某些方面展示强硬,而经济上又离不开中国市场的支持。瓦德富尔的此次访华,原本就是试图在这种矛盾中寻找一种平衡,想把经济利益和政治姿态这两个看似矛盾的目标装进一次外交行程里。
但他显然没有意识到,在台湾问题上,中国是没有任何妥协空间的。外交不是超市,原则与利益不能随意换算。当德国的政治话语触碰到中国的核心利益时,必然会引发中方的强烈反应,此次访问被延后就是这种矛盾和错误做法的直接后果。
如果德国不能及时纠正错误,重新审视自己在台湾问题上的立场,那么未来中德之间的经济合作也可能会受到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