众力资讯网

70岁的杨振宁,在这次演讲中突然掩面而泣

1992年6月9日,70岁的杨振宁在南开大学做了一个学术演讲。体贴的南开大学,顺便给杨先生提前搞了一个生日庆祝会。在演讲

1992年6月9日,70岁的杨振宁在南开大学做了一个学术演讲。体贴的南开大学,顺便给杨先生提前搞了一个生日庆祝会。

在演讲的时候,杨先生做了一个幻灯片,他用了一张照片,在这张照片中,母亲坐在轮椅上,杨先生在后面推着轮椅。

杨先生介绍说“这是母亲和我最后一次过春节----”,话音未落,杨先生就哽咽了,进而掩面而泣。

此时,距离杨振宁母亲去世已经有5年的时间。杨振宁和母亲罗孟华的关系极为密切,母子之爱异常深厚。杨振宁兄姊5人,他是家中长子,他比大弟还要大8岁。老大和老二为何相差这么大,也是有原因。

我们只闻大名鼎鼎的杨振宁,殊不知,杨先生的父亲杨武之同样是当年有名的数学家。杨武之毕业于清华,留过美,曾在清华任教,后来还当过西南联大数学系的主任。杨武之水平如何,提一个他的学生就知道了。华罗庚1932年到清华读书时,数学老师就是杨武之。

杨振宁的母亲,不是大家闺秀,也非书香门第,就是普通的旧式女子,没什么文化,而且还裹足,她和杨武之是指腹为婚,从学识来讲,二人的地位是不对等的。

不过,杨武之最终还是娶了罗孟华,而且后来还把她带到了清华园。罗孟华无法像其他教授家属那样,出身优越,又有知识,所以她在清华园一直很低调,默默地相夫教子。

在杨振宁出生的第二年,也就是1923年,杨武之通过安徽公费赴美留学,杨振宁和母亲在家相依为命。识字不多的罗孟华,开始教杨振宁学读方块字。

彼时,有一些出国留学的,回国后有了新欢,都抛弃了糟糠之妻,罗孟华也有这个心理准备。她曾和年幼的杨振宁说,如果父亲不要她们了,她就带着杨振宁去吃教堂“吃教”。

1928年,杨武之取得博士学位,成为国内数论博士第一人,同年回国,随即进入厦门大学任教。在厦大工作一年后,杨武之被清华大学聘为数学系教授。从此,杨武之结束漂泊生活,工作和生活安稳了下来,也把罗孟华母子接到了清华园。生活稳定之后,杨振宁的弟弟妹妹陆续出生。

实际上,杨武之缺席了杨振宁的童年时代。我们完全可以想象,杨武之远在异国的那些年,罗孟华带着幼小的杨振宁,生活有多难。尤其是罗孟华,还要时时担心自己会有被休掉的可能。

杨先生曾经多次提及,母亲是对自己影响最深远的人,在他的成长过程中发挥了至关重要的作用,这也是为什么杨先生想起母亲为之动容的原因所在。

103岁的杨振宁先生驾鹤而去。人类群星闪耀时,又一颗璀璨的明星消失在夜空,去往无际的宇宙。对于103岁的杨老而言,虽然我们都知道属于他的生命所剩无几,但当他去世的消息传来时,还是颇为震惊。

杨先生无疑是科学家活化石般的存在。看看那些我们耳熟能详的名字,从小出现在我们课本上的大咖,像爱因斯坦、费米、盖尔曼、图灵、哥德尔、李政道、邓稼先等等,这些大神一般的科学巨擘,当年都曾和杨老有过交往,而且很多人和他还私交甚笃,这些大神离我们非常非常遥远,但杨老却很近。

杨振宁在科学界的影响和地位,早已盖棺论定,也无需质疑。

实际上,杨振宁为国家做了很多事,而且都是影响深远的大事。

1971年,杨振宁第一次回国,受到了最高规格的礼遇,并且见到了挚友邓稼先。当他听说中国原子弹是自力更生制造的消息后,当着邓稼先的面直接泪流满面。当他回到美国之后,利用各种社交场合,不遗余力地宣传中国在科技中的进步,在他的影响之下,国外很多科学家纷纷来访,杨振宁也被誉为架设中美学术交流桥梁第一人。

除了促进交流之外,杨振宁还做具体工作,帮助国内的高校建立物理基础科研机构。比如,他先后帮助中山大学、南开大学等国内高校设立理论物理等基础科学研究机构。当然,他还极力促成并设立了基础科学奖项。

1999年,杨振宁回到母校,也是自己父亲任教过的清华大学,成为一名教授。功成名就的杨振宁,并非名誉上的教授,也不是挂个名头的空头教授,而是真真正正在一线教学的教授,而且还是从大一开始的基础物理教授。

2015年,杨振宁放弃美国国籍,之后从中国科学院外籍院士转为中国科学院院士。

杨振宁利用自身的国际影响,一直在努力做事,通过各种途径,利用各种时机,急切又热心地推动科学的进步,不但出人出力,还出钱出物。

遗憾的是,当杨老在拼命挽住夕阳,在努力为国家多做些事情的时候,一些聒噪之声,一些龌龊之人,却在不断地中伤和抹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