众力资讯网

人不会无缘无故患癌症!调查发现:得癌症,离不开这5点

►本文1891字 阅读3分钟声明:本文内容均是根据权威医学资料结合个人观点撰写的原创内容,文末已标注文献来源,为了方便大

本文1891字 阅读3分钟

声明:本文内容均是根据权威医学资料结合个人观点撰写的原创内容,文末已标注文献来源,为了方便大家阅读理解,部分故事情节存在虚构成分,意在科普健康知识,如有身体不适请线下就医

张阿姨今年刚满60,前些年身体一直硬朗,邻居都夸她是“健康典范”。可去年体检时,她被查出患了早期乳腺癌,全家人都懵了:“她不抽烟不喝酒,饮食也挺规律,怎么就得癌了?”

其实,癌症从来不是“天降横祸”,它更像是埋藏在生活细节中的“报应”。很多人以为自己远离高危因素,结果却在不知不觉中踩中了癌症的“地雷”。

一项发表于《中华流行病学杂志》的研究指出,中国成年人中,超过60%的癌症病例与可干预的生活方式有关。这也就意味着:癌症并非命中注定,而是有迹可循。

今天我们就来拆解,导致癌症高发的5个关键诱因。看完这篇文章,你或许就能明白:癌症,真不是一夜之间找上门的。

1. 吃出来的癌:饮食习惯才是“慢性谋杀”

很多人误以为“吃得好”就等于“吃得健康”。可在癌症这件事上,吃错比吃少更可怕。世界卫生组织(WHO)早在2015年就将加工肉类列为1类致癌物,与烟草、石棉处于同一等级。而我们钟爱的腊肉、香肠、火腿,正是这类食品的代表。

不仅如此,高脂高糖饮食会促使体内胰岛素样生长因子(IGF)水平升高,这种激素会刺激细胞异常增殖,增加乳腺癌、结肠癌等多种癌症风险。别小看一顿顿“重口味”饭菜,它们可能正在悄悄“喂养”癌细胞。

建议这样做:

少吃腌制、熏烤、油炸类食品

控制红肉摄入,优先选择鱼类、豆制品

每天至少摄入400克新鲜蔬果(资料来源:国家卫健委《中国居民膳食指南》)

2. 懒出来的癌:久坐不动比你想得更危险

“躺平”不是错,但长时间懒动,真的容易“躺进医院”。

据《中国肿瘤登记年报》统计,长期缺乏运动的人,患结直肠癌、乳腺癌、子宫内膜癌等多种癌症的风险显著升高。这背后的机制,主要是:

代谢减慢,体内毒素难以及时排出

免疫功能下降,癌细胞更容易“作妖”

内脏脂肪堆积,形成慢性炎症环境

更扎心的是,一项发表于《柳叶刀》的研究显示:中国人平均每天久坐超过6小时,且这一趋势还在上升。

建议这样做:

每隔1小时起身活动5分钟

每周进行150分钟中等强度运动(如快走、骑车、跳操)

居家办公也别忘了“动一动”!

3. 熬出来的癌:长期睡眠紊乱,癌细胞悄悄扎根

有没有发现,很多患癌的人,都有“长期睡不好”的共性?美国国家癌症研究所的一项大型研究指出:昼夜节律紊乱(比如熬夜、倒班)会破坏体内褪黑素分泌,而褪黑素本身具有抗氧化、抗肿瘤的功能。

特别是女性,长期熬夜会导致雌激素水平异常波动,显著增加乳腺癌风险。还有研究发现,睡眠时间少于6小时的人,患胃癌、肝癌的风险要高出40%以上。

建议这样做:

建立规律作息,晚上11点前入睡

睡前减少使用电子设备

若长期失眠,及时就医而非“硬扛”

4. 烟酒里的癌:你不碰,二手烟也可能盯上你

“我不抽烟不喝酒,跟我没关系。”你确定吗?

数据不会撒谎:

中国每年有超过10万人死于二手烟暴露相关癌症(来源:中国控制吸烟报告)

长期暴露在油烟、甲醛、PM2.5等污染物中,也会诱发肺癌、鼻咽癌

至于喝酒,别再拿“适量养生”自欺欺人了。乙醇是明确的1类致癌物,即便是“每天一杯红酒”,也会增加口腔癌、肝癌等风险。

建议这样做:

家中禁止吸烟,为家人营造无烟环境

减少外卖、少吃重油重烟菜肴

酒精摄入量控制为0,就是最安全的选择

5. 忽视信号的癌:身体不是一天垮掉的

很多癌症其实早早给出了“预告”,只是我们没当回事。

比如:

长期便血、不明原因瘦身,可能是肠癌信号

持续咳嗽、声音嘶哑,警惕肺癌或喉癌

皮肤出现异常痣、斑点变化,需排查皮肤癌

但很多人要么“怕查出问题”,要么“自我安慰是小毛病”,结果错过了最佳治疗时机。中国抗癌协会指出:我国癌症早诊率仍不足40%,而早期癌症的5年生存率普遍可达80%以上。

建议这样做:

每年进行常规体检,重点关注高发癌筛查(如胃肠镜、乳腺彩超)

出现不明症状,3天内无缓解就应就医

不“讳疾忌医”,身体是最不会撒谎的“报警器”

写在最后

癌症并不是某一天突然袭来的“审判”,它更像是我们多年生活方式的“回音”。你每天怎么吃、怎么睡、怎么动、怎么呼吸,都会在身体里留下痕迹。不想被癌症“点名”?那就从今天开始,改掉那些看似“无伤大雅”的坏习惯。不是为了活得更久,而是为了活得更安心。

参考资料:

中华流行病学杂志.《中国癌症可防控因素研究报告》. 2022年

国家卫健委.《中国居民膳食指南(2022)》

The Lancet. "Physical inactivity and cancer risk: a systematic review." 2021年

国家癌症中心.《中国癌症早诊早治指南》. 2023年

世界卫生组织(WHO).《致癌物清单》更新数据. 2022年

感谢每一位关注我们的你!有你在,我们会更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