众力资讯网

多年后回头再看:当年反对对撞机,如今看来是明智

2012年,杨振宁反对建造造价高达数百亿的大型粒子对撞机一事而轰动一时。其坚持的四点反对理由,至今仍引人深思。第一,成本

2012年,杨振宁反对建造造价高达数百亿的大型粒子对撞机一事而轰动一时。其坚持的四点反对理由,至今仍引人深思。

第一,成本的风险。杨振宁指出,项目首期预算就可能达到数百亿甚至上千亿元,而实际投入极有可能远超预期。他认为,欧美一些国家曾尝试过此项目,都因预算超支而出现烂尾,中国若仓促上马,难免不会重蹈覆辙。其次,科学回报的不确定性。他认为,欧洲的大型强子对撞机(LHC)已基本验证了标准模型的有效性,除希格斯粒子外,并未出现颠覆性突破。倘投入巨资却未能发现预期中的科学成果,投入的资金无异于打了水漂。

第三,资源分配的优先级问题。当时中国的人均收入甚至不及马来西亚、巴西,与其在这个极有可能是为他人做嫁衣的项目上盲目投资,倒不如优先投入基础教育、医疗民生等更迫切的领域。第四,国内技术与人才尚未成熟。如此复杂的科学工程,当时国内既缺乏足够的技术积累,也缺少专业人才团队,极有可能陷入依赖国外专家,难以实现自主可控的局面。

现在想来,杨振宁反对建立对撞机,将省下来的有限资金投放在中国急需突破如芯片、光刻机、高铁、航空发动机等项目上,并取得了一定的突破,是多么的明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