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由于写明朝方面的文章比较多,小象一不小心掉进了“算法”的陷阱。每次点开短视频软件,就有一堆明史视频,往我手机上推荐。本来,我就想看那种两分半一集、总共七八十集的无脑短剧,结果净给推荐这些“正能量”,搞得我心情特烦。
在众多推荐的明史视频中,有一部爆火的影视剧叫《大明王朝1566》。剧中,赵贞吉被塑造成一个官场“老油条”,逢事必甩锅,在胡宗宪借粮和“浙江案”上,创造了不少官场“甩锅”神话。似乎,赵贞吉的设定,就是为了凸显海瑞和胡宗宪的正面光辉。
艺术成分再高,终究还是影视作品。如果把它当历史作品,那就是“傻帽”。
论“正能量”,真实的赵贞吉可能比海瑞更正。海瑞的口碑是清廉,他敢骂嘉靖帝,不代表他敢死磕严嵩。
嘉靖一朝,得罪了“万寿帝君”,顶多是罢官回家。得罪了严阁老,很有可能就是“物理消失”。

赵贞吉生于正德三年。明朝在“古今第一奇男”朱厚照领导下,阉宦势力正在抬头。正德天天躲在豹房,不知道在鼓捣些啥,朝政大权放给以刘瑾为首的“八虎”阉宦。正德在位十六年,明朝在阉宦的霍霍下,内部土地兼并恶化,外有蒙古犯边,大明朝政急速下滑。
俗话说,真正的牛人从来不抱怨大环境。他们会在混乱中搜索秩序,在歧义中寻找正确回答。
十五岁时,赵贞吉拜了当世大儒王畿为师。王畿便是王阳明坐下大弟子,在王畿的引荐下,赵贞吉又结识了另一位王阳明的弟子王艮。等于说,赵贞吉是王阳明的徒孙。在阳明心学的影响下,赵贞吉塑造了正直刚毅的性格。
嘉靖七年,赵贞吉参加乡试“一把过”。赶巧,首辅杨廷和被嘉靖罢官居住成都家中。见到赵贞吉的乡试文章后,杨廷和大为欣赏,称其为“社稷大臣”。
一年后,赵贞吉就遭遇了人生第一场打击。先是母亲去世,接着是“祖师爷”王阳明和“知遇恩人”杨廷和因遭受官场排挤,忧愤离世。
青年赵贞吉感觉三观都塌了,萌生了自绝于仕途的念想,在家躺平六年。他爸一看这哪成,再躺下去就废了。在父亲一顿棍棒招呼下,赵贞吉报名参加了嘉靖十四年“乙未届”科举,结果又是“一把过”。
可在定名次的时候,出了岔子。考官一致要给赵贞吉定“榜眼”(一甲第二),“万寿帝君”接过考生卷子,眯眼一看,赵贞吉文笔刚硬,不合朕意,抄起朱笔一勾,赵贞吉由“一甲第二”变成了“二甲第二”。
还没入职,就给老板留下不良印象,注定了赵贞吉往后的仕途不会太好。
“万寿帝君”算不上好人,但不是蠢人,底下人是不是真材实料,道长拿法眼一扫,便知大概。虽然没让赵贞吉当榜眼,但让他享受了“一甲前三”的待遇,嘉靖点名赵贞吉入翰林院进修。翰林是明朝官场飞黄腾达的必刷“副本”,是当大官的必由之路。

嘉靖看人确实没错。入翰林院第一年,赵贞吉便给嘉靖来了一招“贴脸开大”,上了一道《乞求真儒疏》。文中,对嘉靖炼丹修仙进行了深恶痛绝的批判,比海瑞的《治安疏》早了三十年。以嘉靖的性格,赵贞吉铁定倒霉了。
有人给赵贞吉出主意,赶紧请个长期病假,回家躲一躲,小心“万寿帝君”的三味真火,把你给烤了。于是乎,入职不到两年,赵贞吉回家了。
奏疏一事,严重耽误了赵贞吉的仕途。如果不是朝廷派隆平侯张伟出使兰州,有人推荐赵贞吉为副使,有了这个复出的由头,估计这辈子就在四川老家孤独终老。
嘉靖二十九年,赵贞吉在翰林院待了10多年,纯靠拼资历得到了一次不咸不淡的升迁——“右春坊右中允”。
刚升迁两个月,赵贞吉再一次捅了娄子。
俺答绕过宣府大同,朝京师杀奔而来,要求嘉靖开放马市,跟明朝做买卖,史称“庚戌之变”。
嘉靖召集百官朝议对策,大伙要么低头不语,要么全是“紧闭城门,拒不接战”的馊主意。
朝议从早上八点,耗到下午三四点。最后,赵贞吉站出来说:
急遣官捧诏激励各军营,许开损军令,凡获一级,赏银百两。
意思是,皇上您豁出点钱,激励一下将士,必然可退俺答。
此话一出,同僚心中笑得万马奔腾。跟朱家皇帝谈钱,等于要他们放血。除了锦衣卫沈炼支持赵贞吉,君臣上下无一人接话。见这群帝国官僚“装死”,赵贞吉不放弃,继续给嘉靖分析利弊。
嘉靖这种封建帝国皇帝,玩内斗在行,真让他跟外敌比划时,他也没招儿。于是,咬牙跺脚接受赵贞吉的建议,自费万两白银,让赵贞吉带着去前线“奉敕宣谕诸军”。


赵贞吉没有意识到,帝国官场不怕你平庸,就忌讳你出风头。赵贞吉这一次“出风头”,让一个人很不爽——首辅严嵩。
赵贞吉例行公事,临行前去找首辅严嵩辞别,顺便索要“督战敕印”。
听说赵贞吉前来拜谒,严嵩称病不见。原因很简单,在严嵩看来,你一个六品小官不是挺能耐吗?有本事,你就使去吧。
见严嵩如此官僚,赵贞吉当场就火了。一手掐腰,一手指着严府大门,破口大骂。
恰好,刑部主事赵文华路过,他是严嵩的忠实鹰犬。人模狗样充当好人上前劝架,结果被赵贞吉捎带着一起给骂了。
赵文华:公休矣,天下事当徐议之。
赵贞吉:汝权门犬,何知天下事。
这一骂,彻底把严阁老得罪透了。严嵩就是不给赵贞吉发督战敕印,看你怎么办。
赵贞吉可不惯着严嵩,你不给我“督战敕印”是吧,那我就接着骂。严嵩又挨了一顿骂,才悻悻然签署了“督战敕印”。
等赵贞吉到前线督战时,宣大总兵仇鸾正跟严嵩“蜜里调油,恩爱得很”,无视赵贞吉的督战意见。
赵贞吉很恼火,你小子真不知道死活,你主子严嵩,我都敢骂,我还收拾不了你。赵贞吉就给嘉靖上了一道奏疏,如实汇报前线战况,顺便弹劾仇鸾。
这一回,赵贞吉失算了。严嵩在一旁,借机弹劾赵贞吉“漫无区画”(就知道画大饼,张嘴信口开河)。不知道什么原因,嘉靖信了严嵩的话,判了赵贞吉四十梃杖,贬到广西庆远当了一个典史(相当于派出所所长)。从正厅变成了“正股或副科”。
当时的明朝,官场风气还算正派。见赵贞吉遭遇不公对待,不少同僚纷纷替上疏说情,严嵩迫于舆论压力,把赵贞吉悄悄调回南京,在南京吏部主事、光禄寺少卿、右通政、光禄寺卿等职务上轮流转,但绝不让他回到京师。
在南京原地打转了十一年,53岁的赵贞吉以户部右侍郞身份重获回京资格。
严嵩为了缓和彼此的关系,想把“蓟州征粮”的差事交给赵贞吉,这是一个肥差。严嵩想做一个顺水人情,给赵贞吉一个“发家致富”的机会。
赵贞吉果断拒绝,严嵩因此恼怒,图穷匕见。让马仔给事中张益弹劾赵贞吉“廷推不及,是不职也”,换成现代文就是“工作不称职”。
赵贞吉低估了“严党”的手腕。令他想不到的是,骂明朝的皇帝没事,骂严阁老可是天大的事儿。

这一次,赵贞吉真把乌纱帽给“作”没了,罢官遣回四川。一贬又是8年过去。到严嵩倒台,嘉靖驾崩,赵贞吉才被隆庆帝重新起用。而这一年,他已经59岁。
话说,六十而耳顺。到了这把年纪,人的脾气总会绵一些。对赵贞吉来说,压根不存在。
在隆庆一朝,赵贞吉得到了火线提拔,复起两年就入阁了。与此同时,高拱二度崛起,隆庆一朝并没有因“严嵩死,徐阶退”而变好。
高拱与徐阶的第一轮斗法中,不小心着了科道官的道儿,被一伙不显眼的言官给弹劾拱走。
二度入阁后,高拱要做的第一件事就是收拾这伙言官。于是,他建议隆庆帝对所有科道官进行考察,不能胜任者一律调离工作岗位。
赵贞吉看穿了高拱“公报私仇”的意图,站出来表示反对。两人同在一个班子,经常大打出手,掀桌子、摔板凳,跟家常便饭一样。
首辅和二辅吵成这样,三辅陈以勤深感头疼,上疏隆庆说,臣可能得了神经衰弱,整天头昏耳鸣,请求皇上恩准退阁。
高“老炮”要做的事,没人拦得住,考察工作被强制启动。高拱每刷掉一个赵贞吉的人,赵贞吉就刷掉一个高拱的人。首辅和二辅一场斗法下来,27名倒霉蛋丢了乌纱帽。
与高拱斗了三年后,63岁的赵贞吉终于累了,隆庆五年,称病辞官。
五年后,寿终正寝于四川家中。
赵贞吉的人生经历,大概就是这样。这个人绝不是《大明王朝1566》里设定的那般圆滑甩锅。
恰恰相反,他这一生,只打巅峰赛。

评论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