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中小学教师来说,高级职称评定是大事,高级职称评定通过了,就获得了高级职称的任职资格,也就有了相应的地位;获得了高级职称的任职资格并且还被所在学校聘任了,就有了相应的待遇。职称与工资待遇挂钩,职称越高,工资也就会越高,个人地位也相应提高;同时高级职称也与职务升迁挂钩,当然更是聘任高级岗位职务的依据。
但令人感到纠结的是,目前中小学教师高级职称评聘分离情况越来越严重,这不仅是普遍现象而且还有越演越烈的趋势!这种情况需要通过不断增加名额数量加以改变。符合高级职称评定条件并评审通过后由于没有相对等的高级职称岗位,也就是常说的所在学校高级职称名额有限从而导致评上却聘不了的令人望眼欲穿的尴尬境况。
评聘分离让教师们的高级职称工资无法兑现,只是让教师们拥有了高级教师的职称资格却拿不了高级教师的职称待遇,严重挫伤了教师从教的积极性。不仅被评上而且还被聘上的教师是令人羡慕的,虽被评上但却没被聘上的教师是让人惋惜的!有了高级职称任职资格却没有高级岗位工资待遇!原因让人无奈又无语。
中小学教师职称制度自实施以来就一直是老师们关注和热议的话题,评上中级或高级职称并且能享受到相应级别的职称岗位工资是所有中小学教师在职称方面的的持续追求,最终指向的除了身份地位的提升就是工资待遇的提高了,而要想能够享受到相应级别的职称岗位工资,前提条件是被聘任。
但中小学教师职称的评聘分离是一个在很多地方普遍存在的现实问题,所谓评聘分离就是你费了九牛二虎之力好不容易评上了中级或高级职称,但也仅仅是获得了中级或高级职称的任职资格而已而享受不了期待已久的且增加幅度较大的相应级别职称岗位工资,因而很多老师都调侃说最后评了个寂寞。
2015年9月,人社部和教育部联合印发的《关于深化中小学教师职称制度改革的指导意见》明确提出:健全制度体系,实现评聘衔接,这里所说的评聘衔接应该包括两个方面,一是评聘结合,二是分级竞聘或者分级进档。无论是评聘结合还是分级竞聘或分级进档都应该是中小学教师职称评审制度应有的状态。
但令老师们感到十分郁闷的是,评聘分离却在很多地方普遍存在。评上职称却不予聘任不外乎两个原因,一是没钱,因为聘上相应级别的职称之后财政需要相应的支出,这可不是一笔小数目,二是没岗,因为要想聘上需要有相应的富余岗位,而岗位的富余除了因退休等原因空出之外还取决于当地人事部门是否能够增加岗位设置。
中小学教师职称评聘分离究竟是没钱还是没岗?没有富余岗位当然是原因之一,但就算是有多余岗位,不愿花钱以节省当地财政支出应该说是最主要的原因,这就是为什么很多地方的高级教师都是副高职称的最低档也就是7档的原因所在。教师职称实行评聘分离是不正常的,没有实行分级竞聘(进档)就更不正常了。
好在有些省份已经开始重视这些问题了,吉林省职称改革和职称评审工作的通知明确强调从2023年开始继续推进职称评聘结合制度并利用三年时间完成全省推行职称评聘结合制度任务,陕西省职称制度改革强调实现评聘有效衔接,坚持评审和聘用相统一,山东省通过突出课时量和教学实绩的刚性要求全面推行教师职称岗位分层逐级竞聘。
评论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