众力资讯网

“床头放三物,招财又纳福”,是指哪“三物”?

“床头放三物,招财又纳福”这句老俗语,藏着古人对生活的朴素期盼。千万别当迷信看,这三物的说法能流传上千年,全是历史、文化

“床头放三物,招财又纳福”这句老俗语,藏着古人对生活的朴素期盼。

千万别当迷信看,这三物的说法能流传上千年,全是历史、文化和生活智慧的积淀。

咱们今天就掰开揉碎了说,看看这三样宝贝到底是什么,又藏着哪些门道。

先讲第一物:铜钱,准确说大多是“五帝钱”。

秦统一货币后,外圆内方的铜钱就成了财富的符号,这形制暗合“天圆地方”的宇宙观,藏着古人对天地的敬畏。

所谓五帝钱,分大五帝钱和小五帝钱,大的是秦半两、汉五铢这些古币,存世少;

咱们常见的是小五帝钱,顺治、康熙、雍正、乾隆、嘉庆五位皇帝的铜钱串成一串。

为啥选这五位?

因为他们在位时国力强盛,钱币流通广,古人觉得沾染了“百家阳气”和帝王气运。

宋代范仲淹就有枕头下压三枚开元通宝的习惯,

他说“铜钱如月,可鉴初心”,可见这习俗早不是单纯求财了。

明清时这说法更盛,《警世通言》里记载苏州人正月初五“烧利市”祭财神,

其实和床头压铜钱是一个理——都是借货币符号求安稳富足。

现在不少人把五帝钱装在锦囊里挂床头,本质还是延续这份心理寄托。

第二物是葫芦,这玩意儿简直是民俗里的“万能吉祥物”。

最直接的原因是谐音“福禄”,福气和财富全占了。

道教里太上老君的葫芦能装仙丹、收妖魔,民间就跟着学,觉得葫芦“口小肚大”能吸走晦气病气。

我做民俗调查时发现,西北农村至今还有端午给孩子挂小葫芦的习惯,

说是能“收瘟气”;南方嫁女儿,娘家会在陪嫁箱里塞个干葫芦,盼着“福禄双全”。

葫芦的讲究还不止这些。

古人会把葫芦籽埋在床头土坯里,寓意“人丁兴旺”,因为葫芦结籽多。

现在年轻人不埋籽了,改成摆水晶葫芦摆件,说能“聚财气”,其实内核没变,

都是借这物件表达对好日子的向往。

这种变迁特有意思,老符号换了新包装,文化就传下来了。

第三物是貔貅,这是个传说里的瑞兽。

老辈人讲,貔貅是龙王九太子,天生爱吃金银珠宝,玉帝嫌它乱吃东西,一巴掌封了它的肛门,结果它就“只进不出”,成了招财的象征。

姜子牙封神时还特意封它为“天赐福禄”,专管人间财富。

这说法虽然是传说,但能看出古人对“守财”的重视。

摆貔貅有讲究,头得朝外对着窗户或大门,说是能“吸外财”,

还不能让外人摸它的眼睛和嘴巴,怕“泄了灵性”。

我邻居张大爷开小卖部,床头摆了个铜貔貅,

每天早上用红布擦一遍,念叨“貔貅貔貅,招财进宝”,其实他自己也笑说“图个心里踏实”。

现在貔貅做成了手串、吊坠,年轻人戴在身上,和老辈摆床头的心思一模一样。

有人说这是迷信,其实真不是。

就像王阳明在龙场驿悟出“心外无物”,床头这些物件本质是“心灵锚点”。

古人生产力低,面对未知就找些具体的东西寄托希望;

现在生活好了,这些习俗变成了文化记忆。

华东师大刘仲宇教授说过,北方“送穷”、南方“迎财神”,本质都是盼富裕,床头三物就是这种期盼的浓缩。

最后想说,这些老规矩里藏着做人的道理:

铜钱的“外圆内方”是处世智慧,葫芦的“空而不虚”是内心丰盈,貔貅的“只进不出”是懂得积累。

与其说它们能招财纳福,不如说它们在提醒我们:

踏实做人、用心生活,才是真正的“富贵密码”。

这大概就是老祖宗留给我们最实在的智慧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