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上海普陀足校与12岁青训球员程远免费解约一事,在中国足坛引发热议。程远想要留洋加盟日本球队,普陀足校不仅没有阻拦,而且全程绿灯助力,仅用21天就完成解约与国际转会,零解约金的操作更是收获一片赞誉。

知名记者王勤伯借此大做文章,将普陀足校的做法与孙继海嗨球青训索赔266 万的案例进行对比,直言前者 “把青少年成长放在第一位”,后者 “让青少年权益成为陪葬”,再次含沙射影将孙继海推向舆论的风口。最近一段时间,这位记者可谓是极尽道德绑架之能事,对孙继海和他的青训机构紧咬不放。

不可否认,普陀足校的格局与担当的确值得肯定,他们为小球员的职业发展铺路,彰显了青训的人文关怀。但记者王勤伯将此事与孙继海的案例简单进行类比和对立,一味批评孙继海的 “错误”,显然忽略了青训行业的现实困境,未免有 “站着说话不腰疼” 之嫌。

青训并非公益事业,机构的运营需要巨额成本支撑。从专业教练的薪资、训练场地的租赁,到球员的饮食住宿、医疗保障,每一项都需要真金白银的投入。以张卓毅为例,从他进入嗨球青训到现在想要自由身离队,几年间嗨球青训在他身上的投入难以估量。普陀足校能做到免费解约,或许是因为他们背后有稳定的资金支持,又或者是有其他盈利渠道支撑,但这并非所有青训机构都具备的条件。
孙继海的嗨球青训作为市场化运作的机构,盈利是维持生存的基础。当小球员张卓毅提出解约时,嗨球青训索赔266万,本质上是对前期投入的一种挽回。如果按照王勤伯 “免费来去自由” 的逻辑,所有青训学员都可随意解约且无需承担任何成本,那么青训机构的投入将血本无归。长此以往,没有机构愿意再投入资金培养球员,最终受损的不仅是青训从业者,更是整个中国足球的青训体系。

王勤伯主张 “先同意小球员临时注册,再交由足协仲裁”,看似比较合理,却忽略了仲裁结果的不确定性与时间成本。对于中小青训机构而言,漫长的仲裁过程可能拖垮整个机构,而最终的赔偿金额也未必能覆盖前期投入。孙继海的做法,或许是在现有规则下,对自身权益的一种无奈保护。

中国足球青训的发展,需要人文关怀,更需要理性的制度保障。我们不能用个别案例的高标准,去苛求所有机构,更不能忽视青训机构的生存需求。王记者在批评孙继海之前,不妨先思考一下:如果失去了青训机构的支撑,再多有天赋的小球员,也将失去成长的土壤。我们只有建立合理的球员转会补偿机制,平衡球员发展与机构权益,才能让中国足球青训真正走上良性发展的道路。大家对此有何看法呢?欢迎展开讨论。
 
                         
                         
                         
                        
评论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