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在街角见过这样一幕:一位母亲对着哭闹的孩子耐心安抚,旁人却轻声议论“孩子惯得太娇气,该严厉点”。
可旁人不知道,孩子刚经历一场病痛,此刻的哭闹不过是身体不适的本能反应。
生活里太多这样的时刻,我们总习惯站在自己的视角评判他人,却忘了每个人的人生里,都藏着不为人知的褶皱。

就像有人看到他人拒绝不合理请求,便说“为人要大度”,却不知对方曾因过度迁就,让自己陷入两难境地;
有人看到他人对感情格外谨慎,便说“要勇敢去爱”,却不懂对方曾在真心交付后,遭遇过怎样的辜负。
我们眼里的“不够善”,或许正是他人在吃过苦、受过伤后,为自己筑起的保护墙。

“未经他人苦,莫劝他人善”,不是为了拒绝善意,而是为了守住一份体谅。
每个人的成长轨迹不同,吃过的苦、熬过的夜、扛过的压力,都成了塑造当下的独特印记。
你不曾在寒夜里独自取暖,就无法理解他人对温暖的格外珍视;
你不曾在迷雾中独自摸索,就难以体会他人对安稳的迫切渴望。

更遑论“你若经我苦,未必有我善”。
生活的磨砺有时像一把钝刀,有人被磨去了棱角,也磨掉了善意;
有人却在伤痕之上,依然选择保留对世界的温柔。
那些看似“不够宽容”的选择背后,可能藏着无数次自我拉扯后的坚守;
那些“不够热情”的态度里,或许是历经风雨后,依然不愿放弃的真诚。

往后与人相处,不妨多一份留白,少一份评判。
不轻易用“应该”“本该”定义他人的人生,也不随意用自己的标尺丈量他人的选择。
毕竟,我们看不见他人走过的路,就无法真正懂得他人的选择;未曾尝过他人吃过的苦,就没有资格要求他人活成我们期待的模样。
心怀体谅,才是最高级的善意;
懂得尊重,才是最温暖的相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