康熙帝一共35个儿子,是清朝皇帝中拥有儿子最多的皇帝,是整个中国古代帝王中拥有的儿子数量第三的皇帝。不过在古代“多子多福”的传统观念里,康熙帝的儿子们并没有给他带来真正的幸福,因其中有9个儿子在他晚年掀起一场轰轰烈烈的帝王之争,历史上被称为“九子夺嫡”,其中的惨烈曾让康熙帝痛心疾首肝肠寸断,也让他忍不住大发雷霆,那么他的这九个儿子各有着怎样的下场呢?

康熙帝虽然有35个儿子,其中早夭未序齿的就有11人。
分别是长子承瑞,3岁夭亡;二子承祜,3岁夭亡;三子承庆早夭;
四子赛音察浑,3岁夭亡;七子长华,刚出生就夭折;八子长生,2岁早夭。
九子万黼,4岁早夭。十二子胤禶1岁早夭;十七子胤䄔1岁早夭;二十四子胤禨,只活了五天就死了;三十五子胤禐 ,刚出生就夭亡了。此外还有三位夭亡的,共14位早夭。正式序齿的共24位。
其中九位皇子参与了夺嫡,他们分别是大阿哥胤禔、二阿哥胤礽、三阿哥胤祉、四阿哥胤禛、八阿哥胤禩、九阿哥胤禟、十阿哥胤䄉、十三阿哥胤祥、十四阿哥胤禵。

其中胜出的一人,也就是雍正皇帝老四胤禛。雍正帝为避免夺嫡的悲惨历史再次重演设立了秘密立储制度。他在工作岗位上兢兢业业,成为历史上的好皇帝,不过他最后死的很惨,在圆明园“七窍流血”而死,死因成谜。
一、康熙帝庶长子爱新觉罗·胤禔的结局胤禔是个急性子,行事比较鲁莽。他的生母是惠妃乌拉那拉氏,初入宫时位份最低,仅为格格级别,即便生下胤禔的那一年地位也没有得到任何提升。直到胤禔6岁时,她才被升为嫔级。
由于康熙帝的前四位皇子都早夭未序齿,本该排位老五的胤禔成为了皇长子。“母以子贵,子以母荣”由于母亲的位份低下,胤禔起初并不受康熙帝待见。胤禔的母亲聪慧隐忍,她知进退,明得失,经过后宫长时间的磨炼终于熬到了出头之日。
康熙二十六年,大封后宫。
胤禔的生母被封为惠妃,位居四妃(惠妃、宜妃、德妃、荣妃,贵妃皇贵妃除外)之首。文武双全的胤禔也逐步被康熙帝看重。
康熙二十九年(1690年)和康熙三十五年(1696年),康熙帝特命胤禔两次随驾,出兵征讨厄鲁特蒙古噶尔丹。康熙三十七年(1698年)三月初二(4月12日),27岁的胤禔被封为多罗直郡王,级别为宗室封爵第二等,次于和硕亲王高于多罗贝勒。

胤禔37岁时,康熙帝有废了皇太子胤礽的意思,但他并没有说。就在康熙帝和诸皇子巡行塞外时,康熙帝大发雷霆,宣布了皇太子的种种罪状,还将其软禁起来,交给胤禔看管。
胤禔以为自己的机会来了,他一直仗着自己居长,又得到父亲的宠爱,自以为最有资格继承大统。就抓住机会猴急得向康熙帝进言,劝康熙帝杀了太子。
康熙因软禁太子胤礽的事,心中五味杂陈。他对这个自己亲手抚育大的,又是自己最爱的儿子抱有很大的期望,不忍废去他的太子位,更别提要杀他了。因而当胤禔提出要康熙帝下令杀了太子胤礽时,康熙帝感到很震惊,觉得胤禔毫无手足之情,实属冷血之人。
虎毒不食子,对一向看重亲情的康熙帝来说,杀儿子这是他绝不能做的事。
康熙帝看着胤禔那幸灾乐祸的丑态,立马气不打一处来,他看出了胤禔谋储位的野心,大骂他是“乱臣贼子”!并 宣谕:
“朕前命直郡王胤禔善护朕躬,并无欲立胤禔为皇太子之意。胤禔秉性躁急、愚顽,岂可立为皇太子?”《清圣祖实录》
胤禔看到自己当太子无望,就找机会推荐老八胤禩,老八是胤禔的生母惠妃养大的,二人关系比较铁。
结果胤禔的小心思被康熙帝看破,他与老八结党谋位,老八也受到牵连。
从此康熙帝对他和先前的态度相比也发生了180°大转弯。一个多月后,胤禔被皇三子胤祉告发用魇术诅咒废太子。
谋害亲兄弟之事,证据确凿。康熙帝的怒火再次被点燃,他愤怒到极处,对胤禔也失望到极处,准备对他进行严惩,大有要杀了他的意思。
关键时刻,胤禔的母亲惠妃求见康熙帝,说她这个儿子从小就不孝顺,让她操碎了心。康熙看着梨花带雨的爱妃,于心不忍,就顺水推舟,饶了胤禔一命,只是下令将胤禔终身圈禁在高墙之内,派重兵把守,对胤禔削爵。康熙帝这样做也是对自己这个愚顽的儿子的一种保护。
高墙内的胤禔人身安全的得到保障,他除了不能外出,生活用度基本照旧。
一直到康熙帝去世,被圈禁了14年的胤禔也没有被放出来。雍正皇帝即位后,将他名字中的“胤”字均改为“允”字,仍继续圈禁他。
被圈禁中的胤禔享受着优厚的待遇过着养尊处优的生活,吃的、喝的、用的很丰富,应有尽有。因感觉无聊,圈禁中的他不断地纳妾,他一生共有29个孩子,其中有20个都是在圈禁中所生,在康熙帝的所有儿子中,胤禔的子女数量是最多的。
允禔被囚禁了整整26年,在雍正十二年(1734年)死在了高墙之内的禁所,活到了63岁。
二、二阿哥胤礽的结局胤礽的生母是皇后赫舍里氏,是开国功臣索尼的孙女,是康熙帝爱到骨子里的女人。她生胤礽时因难产而死,康熙帝悲痛欲绝,抱着襁褓中的胤礽亲自抚育。
胤礽是康熙序齿儿子中的第二子,他2岁时,就被康熙帝册封为皇太子,成为清朝历史上第一位被公开确立的太子,也是中国历史上最后一位被公开立的太子。
康熙帝对胤礽的宠爱超过所有的的皇子,他让太子结交江南士绅的代表人物,让皇太子的声威远播南方。

康熙在亲征准噶尔和噶尔丹时期,长期让胤礽监国,给了他很多的特权,让他参与了很多的军政事务。
康熙对胤礽的爱甚至到了溺爱的程度,他纵容胤礽挥霍浪费,当外出巡游时,胤礽所用的规格甚至高于康熙帝。太子在康熙帝的纵容下骄奢淫逸起来,太子的花销超过了康熙帝,为了敛财他甚至欺压剥削老百姓。
在康熙的娇惯下胤礽的脾气也日益见长,他鞭挞诸王、众臣,康熙仍然包庇他,在个人生活上太子也不检点,他广罗美女、豢养面首。康熙帝看到这些也不忍惩处太子,而是认为是太子身边的人教唆的,只是惩治了太子身边的人。
对孩子过多的溺爱真的会废了孩子。康熙帝的溺爱,最终导致胤礽势力膨胀,结党营私大有逼宫的架势,很多表现都犯了康熙帝的忌讳。
胤礽只知道享受康熙帝所给的爱,不知回报,加上一些骄纵不仁的行为,积累的多了,令康熙帝很失望痛心。

康熙二十九年(1690年)康熙帝在西征途中生病,胤礽虽去康熙帝行宫探病,但对康熙帝的病情并非真正关心,令康熙帝很不满。
当他配康熙帝巡行在外时,皇十三子病重,康熙帝很担忧,心疼坏了,可却发现一旁的胤礽满脸的对皇弟漠不关心,心中顿感凄凉,认为这个儿子太冷血,就有了废了他的念头。
随着胤礽权力的不断壮大,势力已经威胁到皇权。
康熙帝开始后悔起初给了太子太多的权利,当看到太子威胁到自己的皇权,不得不加强遏制,于是制造诸皇子之间的矛盾,以达到制衡,从而稳定皇权。
康熙首先收拾了太子的外叔公索额图,索额图和太子的关系密切。康熙将索额图全家流放宁古塔,将索额图圈禁,饿死在宗人府。
一些皇子看到康熙对太子的态度,纷纷列举太子的种种不法行为对他进行陷害。
他们口中的胤礽暴戾不仁,对诸王都敢鞭抽棍打,更别提贝勒、大臣还有那些小兵了,这些人都经常遭到胤礽的虐打,他们甚至还说胤礽截留蒙古贡品,放纵奶妈的丈夫、内务府总管大臣凌普敲诈勒索属下等。当然一些嫉恨太子的皇子对胤礽的这些说法显然是有掺水分的,但无风不起浪,太子诸多不妥之处,恰巧被这些人抓住把柄而已。
康熙帝“全部相信”了,在皇权面前,儿子又算什么?!
他说:
“朕巡幸陕西、江南、浙江等处,或驻庐舍,或御舟航,未尝跬步妄出,未尝一事扰民。乃胤礽同伊属下人等、恣行乖戾。无所不至、令朕赧于启齿。又遣使邀截外藩入贡之人,将进御马匹、任意攘取,以至蒙古俱不心服。种种恶端、不可枚举。朕尚冀其悔过自新、故隐忍优容至于今日。” ;“朕思国惟一主,胤礽何得将诸王、贝勒、大臣、官员、任意凌虐、恣行捶挞耶?”
从根本上来说康熙帝是不满太子的越位之事,说他:
“欲分朕威柄,以恣其行事也。”
这才是康熙帝内心真实的表露。
康熙竟然还说出“胤礽生而克母,此等之人、古称不孝。”这样诛心于太子的话。可见康熙对胤礽的谋权可谓痛恨至极。
康熙四十七年(1708年)康熙帝废了胤礽的太子位,这是胤礽第一次被废。
第二年,康熙帝又复立了胤礽为太子。
康熙帝心思缜密,他洞悉到老大胤禔和老八胤禩争夺储位的野心,担忧皇子们手足相残,为了缓和皇子们之间的关系,复立了胤礽。

由于胤礽经历过被废,小命还差点不保,难免心中恐慌。做了半辈子太子的胤礽看到那么多皇子对储位虎视眈眈,自然顾虑重重,生怕再生事端。
他深知自己的处境,父皇猜忌自己的心有增无减,自己的人生归途要么被害赐死,要么拼命一搏早早登基。
于是他就联合心腹们谋划逼康熙退位的大计,结果事情暴露。
谋反篡位这是康熙的大忌,胤礽再次被废,康熙下令将他圈禁。
“五十一年十月,复废太子,禁锢咸安宫。”《清史稿·卷二百二十·列传七》
胤礽低估了老父亲对自己的爱,康熙的底线无论怎样也不会杀儿子。
事实一再证明。胤礽被圈禁在咸安宫后,康熙帝在背后一直关心着他。对无任何权力的胤礽,康熙也单纯地将他做为儿子对他继续宠溺关心,给他的待遇也很高。
他并没有将胤礽关押在宗人府,而是在咸安宫——毓庆宫后殿,这是胤礽原来居住的地方。
康熙也没有对胤礽进行降爵、削籍,胤礽除了没有政治权力和人身自由之外,他尽享荣华富贵,他仍是众人心中、口中的 “二阿哥”。
胤礽居住的环境及规格都高于其他阿哥,宫内金碧辉煌,设施冬暖夏凉,冬天给提供足够的炭火,夏天提供大量的冰块,并且胤礽有贴身的太监、丫鬟、下人伺候,有保镖守卫王府,等级高于一般王府。
胤礽每月花费的银两照旧,和并且和自己的妻子儿女居住在一起,随时可以纳妾,享尽天伦之乐。
胤礽虽被圈禁,仍然享受老父亲无微不至的关爱,每当康熙外出,有什么好吃的好玩的东西都会给胤礽留着,随时向手下询问胤礽的情况,随时不足他的所需。

胤礽一生共26个孩子,他在被圈禁后,又生育了12名子女。
康熙驾崩前,仍然牵挂着胤礽,临终遗言要善待废太子胤礽,还立了胤礽的儿子弘皙为亲王(后被雍正改封为多罗理郡王),永保胤礽的后代富贵无忧。
雍正继位后,胤礽得到一定善待,但胤礽的精神气却一下子没了,他很憋屈,没有了希望。康熙活着时,宠爱胤礽的长子弘皙,并且亲自抚养弘皙,甚至宫中传言康熙帝会因宠爱弘晳而会第三次册立胤礽为储君。结果胤礽等来的却是雍正的即位。
雍正即位后不久胤礽就得了重病。
雍正二年(1724年)胤礽抱憾去世,活到 51岁。
三、三阿哥胤祉的结局三阿哥胤祉本是康熙帝的第十子,由于兄弟早夭,他排第三。他的生母是容妃马佳氏。
胤祉也是康熙帝器重和宠爱的孩子,他从幼时就经常被康熙帝带在身边。
“凡行围、谒陵,皆从。”——《清史稿·列传·卷七·诸王六》
胤祉文武双全,21岁时被封为诚郡王,参与国家政务,获得权势。6年后,康熙帝命他勘察皇宫三门的底柱。

胤祉而立那年,康熙帝亲自去他的府邸参加家宴,从此以后康熙帝每年都去他府上,在诸皇子中这是难得的殊荣。
“四十六年三月,迎上幸其邸园,侍宴。嗣是,岁以为常,或一岁再幸。”——《清史稿·列传·卷七·诸王六》
胤祉明白自己是庶出,获得储位的几率不大,不敢贸然行事。他本属太子一党的人,当太子第一次被废时,大阿哥让蒙古喇嘛用歪门邪道加害太子时,胤祉调查落实后第一时间向康熙帝举报了大阿哥。
“蒙古喇嘛巴汉格隆为允禔厌胜废太子,允祉侦得之,发其事。”《清史稿•列传七•诸王六》
这是胤祉最明显的陷入夺嫡泥潭。
太子复立后,胤祉被进封为诚亲王。胤祉在大阿哥的罪行上补刀,让一向看重亲情的康熙帝不得不对他有了异样的看法,也让胤祉感到身处险境的恐慌。
随着老八胤禩的失败,胤祉看透储位之争就像是一个陷阱,争的越凶,越活跃就会失败的越彻底。

他决定来个华丽转身。胤祉向老父表示,自己无意于储位之争,只想当个听话的王爷,康熙帝感到很欣慰。
太子再次被废后,胤祉并没有受到牵连,反而被赐银五千两。
此后的胤祉决定退出,静观其变。他用心研读天文历法,潜心文学书法等学术,康熙帝更不想让胤祉牵扯进夺嫡之争,就命他率领庶吉士何国宗等人编修律吕、算法等书籍。胤祉用心编撰,用了两年多的时间,终于完成《律历渊源》一书的编写。
胤祉更加获得康熙帝器重的信任。

康熙五十八年(1719年),康熙帝在正阳门外偏东举行圜丘祭拜,这是古代帝王的祭天大典,是最高的祭祀礼仪。康熙帝让胤祉参加,祭拜完成之后,康熙命胤祉行礼。
这样一来,在胤禛及其他皇子看来胤祉对太子位有觊觎之心,更有夺嫡的希望。
康熙五十九年(1720年),康熙封胤祉的儿子弘晟为世子,俸禄与贝子相当。不久,康熙帝命世子弘晟偕皇四子胤禛、皇十二子胤裪祭拜盛京三陵。
这让四阿哥胤禛感到来自胤祉的压力,将他列为政敌,他不得不用更多的精力去提防。
雍正帝即位后,将胤祉改名为“允祉”,让胤祉去给他们老爹守景陵去了,这等于囚禁了胤祉。为了进一步削弱胤祉的势力,也削去了弘晟的世子之位,使他最终成为闲散宗室。
为了更进一步削弱胤祉的影响力,在学术上打压胤祉。在胤祉府中编书的陈梦雷,配合康熙帝给胤祉的任务编纂鸿篇巨著《古今图书集成》一书,编撰20多年,都 72岁了,被雍正发配到了黑龙江,主要编撰人的署名权被雍正抹去。
雍正六年,胤祉遭人弹劾索贿,被削爵囚禁。胤祉所有的荣誉光环都被雍正夺取,名誉尽毁,之后雍正将他降为郡王,把他的罪加在他的儿子弘晟身上,将弘晟囚禁在宗人府。
上命夺爵,禁景山永安亭,听家属与偕,弘晟仍禁宗人府。——清史稿·列传·卷七·诸王六》
雍正八年的时候,雍正又恢复了胤祉的亲王爵位。可就在同一年胤祉在胤祥的葬礼上表现令雍正帝非常不满,他一是迟到,二是没有悲伤。要知道老十三胤祥可是雍正帝最爱的弟弟,继位前唯一支持他的皇子,谁要敢得罪他都没好果子吃,而胤祉却经常惹他,这次彻底惹恼了雍正帝,下令囚禁了他,他的家人也受到牵连一块被囚禁。胤祉被囚禁了两年,病死在禁所,活了55岁。
雍正以郡王之礼将胤祉安葬。后来乾隆追谥他为“隐”。
四、八爷党中的皇子们的结局1、八阿哥胤禩的结局
老八胤禩的生母良妃出身卑贱,辛者库出身,其家族是包衣奴才。胤禩出生后,良妃没资格抚养,胤禩被送给大阿哥的生母惠妃抚养,他也被皇贵妃佟氏(即孝懿仁皇后)抚养过。
胤禩自幼聪明过人,为人处世无师自通,深受康熙帝喜爱,胤禩精通骑射,书法家何焯曾是他的侍读,胤禩能文能武,在众皇子中脱颖而出。

他17岁就被封为贝勒,最年轻的爵位获得者,康熙中期参与政务,得到康熙的器重。
康熙让他管理广善库,重建东岳庙,署理内务府总管等等,他精打细算节省开支,工程却完成得又快又好,各种事务打理得井井有条,工作期间他在朝野积累了大量人脉。当时京城百姓都很赞赏他,一时间胤禩得到朝野支持,还获得“八贤王”的美名。
当太子胤礽首次被废后,朝廷陷入储位之争。大阿哥被康熙帝否定后,转而支持胤禩。就在康熙帝已经做出各种暗示要复立胤礽为太子时,在议政王大臣会议上,佟国维、马齐等朝中重臣仍旧联名保举胤禩为新太子,而且皇九子胤禟、皇十子胤䄉、皇十四子胤禵着三个皇子也都支持老八,要知道支持雍正的也就老十三这一个皇子。康熙的二哥福全也当康熙的面夸赞老八德才兼备,这让康熙深感震惊,一向强势的他难免会对这个儿子产生妒忌。由此可见老八的势力已经足以和太子党抗衡,甚至威胁到康熙帝的权力。
康熙不得不做更进一步的打算,他很快复立胤礽为太子,将胤禩革去贝勒爵位。尽管康熙一年后又恢复了他的爵位,但老八已经失势,复出的希望不大。
经历这次挫折,胤禩转变策略。当康熙五十年太子再度被废时,他转而支持自己的团体成员——十四阿哥胤禵(雍正同母弟)。

老八这样选择既避开与康熙直接冲突,又联合了实力派兄弟。可是历史却给他开了个残酷玩笑——最终继位的竟是四阿哥胤禛(雍正帝)。
雍正帝即位后,为稳定人心,晋封老八为廉亲王,命办理工部事务。
当雍正打稳根基后,找各种借口削了老八的王爵,并圈禁他,给他改名为“阿其那”,还将其子弘旺改名“菩萨保”。
雍正四年九月初八日(1726年10月5日)胤禩薨,享年45岁。民间认为他是被毒死。雍正命令下人不准收敛他,将他的尸体用草席裹着扔在囚所,子孙后代都被削宗籍。
乾隆四十三年,才得以平反。乾隆以“胤禩、胤禟无悖逆之实”为其平反,意思是说,胤禩、胤禟虽有过错,但并无谋反实据。实际上是承认了雍正对政敌的处理过于严酷。乾隆下令恢复胤禩原名,子孙一并重新录入皇家族谱。
2、九阿哥胤禟的结局
胤禟的生母宜妃郭络罗氏,是康熙帝最宠爱的妃子。《永宪录》)记载:“宜妃生皇五子、九子,眷顾最深。”
胤禟的母亲曾为康熙帝抚育过众多的皇子公主,在宫中有着重要的地位。胤禟本人也是被其生母养大的,不过胤禟从没有觊觎过储位。令人感到不解的是他却是死的最惨的一位皇子。

胤禟除了文武双全精通骑射外,他还有个与诸皇子不同的地方,就是他的语言天赋特别惊人,他还喜欢在原有的基础上进行创造。
例如胤禟精通俄文,受拉丁字母启发,在满文12字头基础上创制19字头,并融入拉丁字母改良拼写法,形成简明易学的新字体。他的这个创新使拉丁字母转写满文成为国际通用方式,至今仍为满族人所沿用,极大促进了满语的传承与研究。
这样一个天赋异禀的人也陷入了夺嫡之争,他表现得很积极,很露骨。
胤禟自幼便对八哥胤禩怀有特殊敬仰。他曾盛赞胤禩"极正气",对其治国才能推崇备至,他将政治理想寄托在胤禩身上,形成了超越普通兄弟情谊的政治同盟。
可以说老九和老八关系极为亲密,康熙四十七年(1708年),胤禩遭责备,胤禟站在胤禩一边说话,惹康熙帝生气。
当康熙作出废黜皇太子胤礽的决定后,并让老大与老四胤禛共同看守废太子。
此时的胤禟看出康熙的矛盾心理,但不确定康熙是否还会复立太子,决定让“老实巴交”的老四去试水,他对老四胤禛说:
“此事关系得大,似乎应该上奏。”
胤禟的话中用了“似乎”二字,以便好推脱责任,足见其圆滑狡诈。
老四只得表态:“九阿哥说的是,便担了不是也该替他奏一奏。”
就和大阿哥商量替太子上奏的事,可大阿哥胤禔不肯代奏。胤禛说:“你不奏我就奏。”
于是,胤禔与胤禛共同奏告。康熙帝龙颜大悦:“你们奏的是。”立即为胤礽解开颈上铁锁。
老四其实心里也没底,他并没有摸清老父亲的意思,只得附和胤禟,像是被胤禟牵着鼻子走。胤禟不计利害,事后还对属下讲:“四阿哥(因胤礽被废斥)十分着急,很要救他,甚为难得。”胤禟的这种举动在敏感的非常时期,让老四成为政治站队的证据。因而,就算老九在关键时刻给了雍正“点拨的恩惠”,雍正并不感激他,反而从此事上雍正看出老九胤禟是个阴险狡诈的人(雍正亲口说他“外饰淳良,内藏奸狡”),老九也从此埋下祸根。

当康熙帝看出老八的争储野心后,下令对老八锁拿,老九竟奋不顾身拉着老大一起为老八保奏。胤禟联合老十四怀藏毒药,带着锁铐走在老八之列,表示愿与老八同死同患难。他这种近乎殉道般的举动,在当时那个等级森严的清代宫廷中堪称惊世骇俗。
当老大胤禔因镇魇废太子胤礽而被圈禁,胤禩则复封多罗贝勒,老九和众多朝臣一致保举老八为皇太子,他为了给老八拓展人脉出银子出力。
老八的生母良妃病逝,治丧期间,胤禟与胤禵、胤䄉每日轮班给老八大张筵席地送饭。胤禟拉拢老四胤禛加入,被老四看透用心,果断拒绝。
当老八争储无望后,老九继续加大力度支持老十四夺嫡。康熙五十七年(1718年),十四阿哥胤禵西征出发前,老九一出手就是10000两,还数万两地往其驻扎地送。
在京城中他还充当老十四的信息联络员,但最终他的美梦全部落空。雍正登基后胤禟被发遣西宁,可他还不愿从美梦中醒来,竟秘密与胤禵、胤䄉等人通信,信中写有“有机会已失,追悔无及”之语,结果信件被雍正发现,进一步加重了他的罪名。
胤禟的母亲宜妃因乘软榻奔丧被雍正斥责,她在翊坤宫辞行时也受到严密监控。
雍正四年(1726年)胤禟被列罪状28条,革黄带子,削除宗籍。其名被雍正改为塞思黑(满语,讨厌的人),胤禟的儿子们也被分别改为贬义名。胤禟身缚三条铁锁,由楚宗等押解赴京。他最终被关押在四面加砌高墙、重兵把守的囚室内,里面空无一物。胤禟一直被铁锁紧锁在身,手足拘禁,时常昏迷,在囚室内度过三个半月的非人折磨后凄惨死去。
胤禟的嫡福晋董鄂氏与长子弘晸(逝于乾隆五十二年)均被禁锢。弘晸一直被拘禁50多年,直到乾隆四十三年(1778年)二月方被释放。
3、十阿哥胤䄉的结局
我们对十阿哥胤䄉的印象,几乎都是《雍正王朝》里的,什么大呼小叫、变卖家产、朝堂放屁什么的,简直就是一个草包王爷,就这还是八爷党的核心成员。
不过,胤䄉出身高贵,比老九不能和他比,老八更不能。他的生母是温僖贵钮祜禄氏,贵妃的爷爷是努尔哈赤的第一个巴图鲁额亦都,额亦都您也许不熟悉,他儿子可是大名鼎鼎的遏必隆啊!

所以钮祜禄氏(1680年)一进宫都是妃子,第二年(1681年)就被册封为贵妃,两年后(1683年)胤䄉出生。䄉的意思有二,一是祭祀,二是通“娥”,可见康熙对他期望很大。
可老子英雄儿混蛋也多的是,胤䄉的能力是九王夺嫡中最差的,在对老八的忠诚度上不如老九尤其是老十四,老九、老十四愿意为老八去死,而老十就低调多了。
也正是他生母家族势力强大,康熙帝为了限制他,并没有在他母族里为他选妻,而是给他找两个蒙古族老婆。老十不知是难得糊涂,还是毫无野心。他夺嫡中,他没有一点想法,完完全全跟在老八、老九、老十四后面,支持老八。
他的支持,很简单也很直接,人人都知道他是老八的人。他虽被封王,但也只是郡王,35岁掌管正黄旗满洲、蒙古、汉军三旗事,也没做出什么成绩,只干了四年。倒是他这个跟屁虫跟的太积极,让康熙有点烦他。
雍正继位后的元年元月,就派老十祭奠蒙古活佛哲布尊丹巴呼图一世。四月,《大义觉迷录》记载他在张家口逗留,被随身太监举报,说他曾在禁锢的地方诅咒雍正帝。
雍正皇帝也没调查,直接收了他的郡王,让他蹲了班房。
后来,雍正帝对老八、老九、老十四动手严惩他们时,王大臣们要求杀这三哥仨时,就没提到他。雍正虽然原谅了那哥仨,但老八、老九也是死在了圈禁之地。
老十就一直被圈禁着,日子过得不好不坏。老十平淡的生活和老八、老九、老十四悲惨的生活形成了鲜明的对比,这种对比让人不得不想到老十出卖了他们。
那时,老十的生母贵妃,姨母皇后都已去世,他只能靠自己,靠自己出卖兄弟来保护自己了。15年后,他的四哥、八哥、九哥等都去世了,而他的侄子乾隆皇帝释放了他,还封他为辅国公。四年后(1741年),老十去世,用高于辅国公级别的贝子规格安葬。
4、十四阿哥胤禵的结局。
胤禵和雍正帝虽是同母弟,可二人没有任何感情。
胤禵突出的特点是有才华、重情义、勇敢、善于听从属下的建议,在康熙帝心中占有很重要的位置。他的家中所得的赏赐堆积如山,是康熙帝所有儿子中受赏赐最多的一个。

康熙帝对胤禵是重力扶持的,为让他立军功,树威信,在1718年,康熙让刚刚30岁的胤禵(整整比雍正小十岁)出征西北。胤禵年轻有为颇有康熙帝当年的风范,出征西北时,康熙帝授予他大将军王职务,并特许他使用天子亲征的规格,乘龙辇穿黄袍,康熙率文武百官太和殿送行,很明显康熙已经将他当作皇位继承人来对待。
胤禵也很自信地以为自己能做皇帝,他手握十几万重兵,又得到那么多皇子的支持,而且在京城布下那么多的耳目……
可他万万没料到,自己的胞哥,就在他们继承了皇位,而且出手神速,直接使自己毫无争取的机会。就在他们老父亲去世的第二天,雍正就撤了老十四的抚远大将军之职,让豪格的孙子延信接替,还命令延信强务必收走了允禵全家所有与康熙有关的家书和奏折。
匆匆赶到京城的允禵被雍正软禁在景陵。康熙被安葬后雍正让他留在那里守灵。三年后雍正将胤禵削爵,仍然软禁在景山寿皇殿内,那里陈列着他们先祖皇帝的画像。
允禵整整被囚禁了13年,直到乾隆时,老十四的爵位才被恢复,晋封多罗恂郡王。此时的老十四也已显老态,百无聊赖地熬着日子,再没有当年的精神气。
乾隆二十年(1755年)正月初六日,胤禵去世,活到67岁。胤禵死后,乾隆赏治丧银一万两,赐谥“勤”。
五、十三阿哥胤祥的结局。十三阿哥胤祥的生母是敬敏皇贵妃章佳氏,位份不高,也不受宠。胤祥和雍正并非一母所生,但两人之间的关系是最亲密的。
胤祥一直追随雍正,雍正也始终关爱着胤祥。胤祥年幼时,雍正亲自教习他算学,有什么事兄弟俩在一块商量,康熙帝去户外时,只要是他们兄弟俩一块随从的话,兄弟俩始终都在一块相互照顾,如果只让一人随从的话,他们就算短暂的离别也会书信往来。

胤祥精通骑射,射箭百发百中,前期受到康熙帝看重,起初他和雍正都是太子党,太子第一次被废后,胤祥不知为何也被圈禁,此后再未被康熙重用。他25岁时得了一场大病,腿上长了脓疮,很严重,胤禛很担心为他四处寻医问药。
雍正胜出后,胤祥是夺嫡之争的大受益者。为避皇帝讳雍正将其他皇子的名字中“胤”都改为“允”,唯独胤祥没有改,使他成为清朝不避皇帝名讳的唯一一人。
选择大于努力,正因为他站队雍正,雍正即位后对他十分器重。就在康熙驾崩后的第二天,雍正就任命胤祥为四位总理事务大臣之一,就在同一天,雍正又晋升他为和硕怡亲王,让他成了开国功臣之外的第一个铁帽子王。
三年后,雍正又让胤祥担任总理事务大臣,另外又给胤祥一个郡王爵位,让他一人担两个爵位,使他的儿子即可继承他的亲王爵位,又可继承他的郡王爵位。雍正交与他许多的重要事务,政治、军事、水利、审理各种案件、选拔培养人才等等,胤祥忙得热火朝天,和雍正配合的完美默契,成为雍正的“柱石贤弟”,他也被称为“常务副皇帝”。
雍正还追封胤祥的生母章佳氏为皇考皇贵妃,并从葬皇陵。
胤祥和雍正一样也是个工作狂,工作起来不要命,积劳成疾只活到44岁就病死了。他一生共有8个儿子4个女儿。胤祥去世5年后,雍正帝突然崩殂,七窍流血而死,死因成谜。

成者为王,败者为寇,夺嫡之争就好比一场以皇位为赌注的豪赌,赌赢了君临天下;赌输了万劫不复,还会连累后世子孙永远不能翻身。从秦朝扶苏之死到康熙朝九子夺嫡,看看唐太宗李世民玄武门之变、明朝永乐帝夺位的靖难之役,汉武帝时期的戾太子刘据事件……历史不断重演着相似的悲剧,康熙朝九子夺嫡已将宫廷权术演绎到极致。
九个皇子的结局,大都不好:老大胤禔被圈禁,最早退出政治圈,吃喝玩乐享受各种物质生活,但精神上并不快乐。老二太子,被禁锢于咸安宫,雍正即位后,虽表面对其优待,实际上他被严密监视。老三胤祉先是守景陵,接着被禁锢在景山,最终郁郁而终。老八、老九被摧残死在圈禁地。老十虽保住性命,但被永远圈禁。老十四与雍正同母所生,被软禁于景陵。雍正最得力的助手老十三,鞠躬尽瘁累死在任上。雍正本人也因常年宵衣旰食,在雍正十三年八月突然驾崩,死因成谜,有传言称是服用丹药中毒所致。雍正虽然胜出,但也背负了"弑父逼母""谋兄屠弟"的骂名。
 
                         
                         
                         
                         
                         
                         
                        ![乾隆真是职业皇帝名不虚传[吃瓜]](http://image.uczzd.cn/5141156089266685545.jpg?id=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