众力资讯网

游戏类综艺的霸榜,情绪价值的绝对胜利?

时尚是一个轮回,综艺也是。回顾综艺发展史,《奔跑吧!兄弟》、《极限挑战》等游戏竞技综艺拉开了中国综艺的新时代,之后各类型

时尚是一个轮回,综艺也是。

回顾综艺发展史,《奔跑吧!兄弟》、《极限挑战》等游戏竞技综艺拉开了中国综艺的新时代,之后各类型综艺井喷,逐渐形成各方平稳的多赛道格局。

而从增量时代进入存量时代,综艺市场开始追求高概念的模式,渐渐放弃之前噱头性十足的各类游戏挑战,多年来通过模式引进、原创研发也积累了不少优质节目。

但这两年,历史彷佛轮回了,高概念越来越少,大众娱乐的游戏类节目又回归了。

《五哈》、《现在就出发》的开播即爆,市场敏锐嗅到了“全民性+游戏+旅行”的潜在流量和商业价值,腾讯顺势而为推出《地球超新鲜》,优酷推出《快乐趣吹风》,不出意外地也都成为平台绝对爆款定位。

上上周《现在就出发3》回归,首播热度峰值破26000,创腾讯综艺历史最快纪录,再次印证了,这类没有高概念包裹的游戏类节目,回归户外和娱乐属性,依旧能够收获可预期的收视效果。

这是否意味着综艺行业的趋势又发生了新的改变?借着这几档节目,冷眼和大家一起来聊聊。

情绪价值是第一生产力

早在2022年,腾讯综艺就提出“情绪价值是第一生产力”,到了2025年,这一策略得到了足够有力的印证。

当时的腾讯综艺,一方面布局新模式游戏节目,如《超时空计划》、《童年》、《按任意键开始游戏》,另一方面也保障大众娱乐赛道的发力,坚持做《五哈》。

三年过去,高概念的节目如过江之鲫,没有留下什么水花,倒是《五哈》越做越好,腾讯甚至沿着这个赛道继续开发出《现在就出发》、《地球超新鲜》,无一例外都成为行业爆款。

这些节目并没有引入多么高明的形式,甚至连游戏环节也都是早年间被诟病“无聊”的老套游戏,那么为什么大众娱乐赛道的游戏类节目能卷土重来,热度不减?

这个问题,整个影视行业好像都在经历。

从《许我耀眼》的爆火就能看出,无论创作者是否希望,长剧“短剧化”都成为了其中一大趋势,强调情绪点的不断叠加。

较长的内容铺垫和刻板的价值升华,越来越难以吸引观众,观众需要的是直给、愉悦和放松,因此影视作品的情绪密度一再加码,电影市场遇冷,短剧市场蓬勃就是这个道理。

前些年,综艺随着经济上行的风,模仿电影的创作手法,内容越做越深,对注意力的需求越来越高。而现在,深度内容不受欢迎,观众的注意力也被短视频稀释,综艺回归最原始的娱乐属性是保证生存的根本。

像是《快乐趣吹风》、《现在就出发》、《地球超新鲜》这些节目,观众对于内容有直接的预期:搞笑的嘉宾、自然有趣的互动、密集的笑点和轻松的氛围。

所以,观众没有内容接受的压力,没有概念和规则理解上的负担,只需要一个简单的“打开”动作,等待收获多巴胺即可。

同时,相较于短剧的爽点上头和故事线追更,游戏类节目提供的是一种不附加在任何一种形式之上的“纯粹的好笑”和稀缺的正向情绪价值,内容更加轻盈,陪伴感也更强。

也正是这种对生理性愉悦的强烈趋向,综艺中对于“人”的魅力的强调开始大于“模式”的设计,也就是这两年越来越频繁提到的“码盘子”。

这两年,大众娱乐赛道的游戏类综艺已经在“码人”上形成了独有的一套规则。

首先,“综艺熟人”定调。

一方面指的是“熟人局”,像是《毛雪汪》《快乐的大人》《快乐就出发》等,从原生关系出发打造人物群像,没有尬感,更贴近真实生活的日常,极其契合当下游戏类节目的松弛气质,很容易能迸发出笑点;

另一方面,“综艺熟人”指的也是与观众相熟的综艺人,比如沈腾、陈赫、杨迪、大张伟、徐志胜等,作为节目中能带节奏的主咖,国民度和综艺感均在线,他们深谙观众的情感需求,不会抹不开面子,没有偶像包袱,同时也充当嘉宾之间的润滑剂,加速人物之间的破冰。

这群“综艺熟人”毋庸置疑地被各大综艺争抢,但如果来来回回都是这群人,很快就会审美疲劳,所以新的游戏类节目必须引入新面孔,用“综艺新人”打造新鲜感。

冷眼这里所说的“综艺新人”指的不是刷脸的年轻明星,他们的确有流量,但在游戏类综艺中贡献度不高。

反而是国民度高但综艺经验少的“老艺术家”,尤其受到青睐,《现在就出发》的贾冰,《地球超新鲜》的李乃文以及《快乐趣吹风》的秦昊就是这样的定位。

像是李乃文,一直给人的感觉是沉稳、精明,带点反派气场,但《五哈》和《地球超新鲜》里的他懵懂、老实,甚至有点笨拙,完美符合综艺里最需要的“真诚+反差”的人物定位,同时也放得开,但又不像综艺老油条那样深谙规则,很容易可以做出综艺效果。

越来越多的节目已经看到“综艺新人”的价值。

像是《这就是西游》的唐国强,《一路繁花》的刘晓庆,能和综艺主咖做互动,又能和流行文化保持适当的距离,他们融入节目的过程本身就是看点所在,而他们自带的国民度又极易激发起话题度,适配节目的“综艺新人”往往是出圈的关键。

这给冷眼的感觉是,不仅综艺的内容在轮回,综艺嘉宾也在轮回。

旧的游戏,新的体验

那么,按照之前游戏类综艺的方法论重新码人做节目,是否就能延续爆款?

在冷眼看来,当下大众娱乐赛道的游戏类节目与过去相比有本质的不同,核心在于,情绪是否自然生发。

以往的游戏类节目代表的是一种“任务主导”式的内容模式,简单来说就是导演组规定节目流程,嘉宾完成任务获得奖励,呈现的是奖励机制下的情绪满足。

一开始,这种竞技属性会给予观众升级打怪的爽感,但随着同质化的内容越来越多,竞技游戏的输赢越来越成为一种噱头,结果变得不再重要。而对于竞技游戏来说,当奖励机制难以发挥作用,观众也就没有了情绪的代入感,整个叙事就会变得空洞。

当下的游戏类节目一反任务制,不再植入强烈的输赢概念,而是创造一种新的情境。

导演组不是简单地设计游戏任务,而是要根据场景和环境,创造一个有安全感和激发性的情境,然后退后一步,把舞台交给嘉宾。

比如这季的《快乐趣吹风》,主打的概念是“减负”,所以导演组设定了限定行李总数的游戏情境,而具体怎么分配由嘉宾内部商议决定。

这种游戏我们并不陌生,以往的游戏设计是把限定额分配给单个嘉宾,看嘉宾自己如何将有限的行李玩出花样,但《快乐趣吹风》将更多的决定权交给嘉宾自己,让游戏带出人物之间更多的交流,所以在节目里我们可以看到,秦昊独自占了一半的行李额后,剩下几位嘉宾的反应就很有意思,有的抗争有的欣然接受,人物性格很鲜明地体现出来,“抽风团”的概念也就此立住。

这也导致,当下的游戏类节目中,玩什么已经不重要了,谁在一起玩,怎么玩比较重要。

看似嘉宾玩的还是那些无聊的游戏,但实际上他们并不需要真的相信这些无厘头的设定,不需要一定在这些游戏中争个输赢,一个游戏好不好玩不重要,重要的是他们在玩这个游戏时的反应和互动,游戏只是关系的“催化剂”。

而从游戏环节到完整的一期节目,流程的设计相较以往也没那么生硬和刻意,平淡无聊的游戏可以被简化,有趣的闲聊也可以被放大,游戏内容本身也有了弹性和呼吸感。

这直接改变了游戏类综艺的内容创作逻辑。

选角被置于一个更高的维度,导演码盘子不只是看知名度和影响力,更需要看到人物所匹配的情境。

比如《地球超新鲜》中的陈星旭,打破了i人不能当综艺咖的刻板印象,在陈赫、孙红雷等一众e人中,陈星旭的情境定位就是“i人是e人的玩具”,游戏中他站也不是坐也不是,恰到好处的尴尬迸发出足够的笑点,也让他意外地契合节目的气质。

早在《欢迎来到蘑菇屋》,赵浩导演就已经和冷眼聊过慢综艺的“无为”之法,这两年对于“活人感”越来越多的强调,也让这种“最大程度弱化导演组的干预,将更多的空间交由嘉宾的自由发挥”的方式,用在越来越多游戏类综艺中。

同时,情境的匹配需要充满新鲜感的场景。

在强调竞技性的年代,游戏类综艺往往会选择有震撼感的场景,偌大的校园操场、荒岛、楼顶天台等等,来创造刺激性。

但当下的游戏类综艺,几乎无一例外地都选择了治愈系旅行赛道,《现在就出发》是“旷野”,《地球超新鲜》是国外,《快乐趣吹风》是海岛……

全新的场景除了消解游戏的无聊感,也给予了游戏策划更多的创新思路,这些游戏类综艺开始追求游戏内容和“在地性”的结合,比如《快乐趣吹风》借用海南人午睡的习惯策划了午睡挑战游戏,虽然游戏本身比较常规,但置于海南的场景中,反而创造了新的独特性。

可以看出,从消除不确定性到创造安全的不确定性,综艺开始释放更多的空间,而从“控制”到“引导”,导演的功能也在无形中更迭。

综艺一直是时代情绪的风向标,游戏类综艺的回归正印证了这一点。以前做综艺是造模式、造概念,但这些年,其实真正推动综艺发展的是社会情绪。当下,谁洞察到了社会情绪,谁就能取得成功。

但是,我们也不得不承认,将更多的看点放在嘉宾互动上,实际上是成就艺人的不可替代性,艺人可以带着流量跑,而游戏类综艺的IP价值在削弱。

但就像冷眼一开始所说,历史总有轮回,当下游戏类综艺站在情绪风口之上,可总有一天,追求极致爽感的游戏会被看腻,或许要不了多久,观众又开始趋向于深度内容和高概念模式。

扎堆去做爽感综艺之前,先要做到热点背后的冷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