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老达子
本文共2980字,阅读时长大约6分钟
前言常说“帝王家的亲情,薄得像层窗户纸”,清太宗皇太极的长子豪格,应该就是这句话最扎心的印证了。
他是皇太极亲手调教出来的战王子,本应该是皇位最稳的种子选手,尤其是皇太极1643年突然驾崩时,清朝刚拿下山海关、正准备入关,皇位悬空,豪格几乎是天时地利人和占全了的继位者。
可谁能想到,就是这么个天选之子,最后却栽在了亲叔叔多尔衮手里,那当时究竟发生了什么呢?今天老达子就来给大家扒一扒~
豪格的三大优势1643年皇太极突然驾崩(史载无疾而终),这时候,清朝正处于入关前夜,李自成已经打进了北京,明朝即将灭亡,清朝需要一个强有力的领导者,把入关取天下的事业推进下去。
而豪格,刚好符合所有开国皇帝的要求。
首先就是血统,豪格的母亲是皇太极的继妃乌拉那拉氏,而豪格也是皇太极最长的皇子,虽未立为太子,但在父死子继的政治语境下,他的长子身份的含金量是很高的。
要知道,努尔哈赤死后,皇太极能继位,靠的就是四大贝勒的共议。但到了皇太极时代,他已经在刻意强化皇权,比如削弱贝勒们的权力、设立六部、称帝建清。
这种情况下,父死子继的合法性,远超过兄终弟及。毕竟,谁都不想再回到贝勒共治的混乱里。而豪格作为太宗长子,天然代表着皇权的延续,这是多尔衮(皇太极的弟弟)永远比不了的政治正确。
然后我们再看看豪格的军功,他可不是躺赢的纨绔子弟,他的军功都是一刀一枪拼出来的,而且每一战都踩在清初的关键节点上。
17岁就跟着皇太极征朝鲜,这是他第一次上战场。虽然是跟着混经验,但也亲历了攻克平壤的血战,学会了怎么带兵。
24岁又随皇太极征察哈尔蒙古林丹汗,这是豪格第一次独立率偏师作战。他带着正蓝旗的前锋营,追上了林丹汗的残部,砍了林丹汗的部下囊囊太后的弟弟,俘获人畜上万。这一战让他晋封和硕贝勒,正式进入满清核心贵族圈。
崇德元年(1636年),皇太极称帝,31岁的豪格被封和硕肃亲王,还掌户部事。当然,这肯定是皇太极的刻意培养,既要能打,也要会管钱管粮(户部管的是全国的财政和人口)。
换句话说,皇太极在把他往文武双全的继承人方向推。
后来崇德六年(1641年)的松锦大战,35岁的豪格迎来人生最耀眼的军功。他率领的正蓝旗包围了松山,先击败了明朝总兵吴三桂的援兵,又堵死了洪承畴的突围路线,最后俘虏了洪承畴(《清史稿・豪格传》载:围松山,破明援兵,获洪承畴)。
这场战役灭了明朝最后的精锐,清朝入关的大门就此打开,而豪格,是这场胜利的核心功臣之一。
到皇太极驾崩时,豪格的军功已经仅次于皇太极本人和多尔衮,但多尔衮是皇叔,豪格是皇子。在打天下的时代,皇子能打,比皇叔能打更有说服力,因为他代表着新的一代。
最后就是豪格的势力,他直接掌控着正蓝旗,这是八旗中战斗力顶尖的一旗(松锦大战中,正蓝旗是第一个攻破松山城门的)。
除此之外,皇太极的哥哥代善(礼亲王,正红旗旗主)、堂弟济尔哈朗(郑亲王,镶蓝旗旗主),都明确表示要支持豪格。代善说:“豪格是太宗长子,当承大统”。济尔哈朗更直接:“我愿意跟豪格一起,辅佐他当皇帝”。
这两大旗主加起来,掌控着正红旗、镶蓝旗,再加上豪格的正蓝旗,三旗兵力占了八旗的近一半,这样的势力,几乎是稳赢的局面。
多尔衮与豪格的较量,豪格的皇帝梦碎了皇太极的无疾而终,没留下半句遗诏。瞬间,大清的权力中枢陷入真空,谁来当皇帝?答案只有两个选项:
一个豪格派:以代善(礼亲王,正红旗旗主)、济尔哈朗(郑亲王,镶蓝旗旗主)为首,加上两黄旗(皇太极的直属旗)大臣索尼、鳌拜等人,核心诉求是立太宗长子;
一个是多尔衮派:以阿济格(多尔衮同母兄)、多铎(多尔衮同母弟)为首,加上两白旗(多尔衮的直属旗),核心诉求是立睿亲王(多尔衮)。
两派的矛盾已经摆到了台面上了,两黄旗大臣直接表态:我们吃先帝的饭、穿先帝的衣,若先帝之子不能继位,我们就随先帝而去。这是赤裸裸的威胁:敢立多尔衮,就鱼死网破。
豪格此时的心态,应该是稳了:毕竟两黄旗支持先帝之子,代善、济尔哈朗站自己这边,三旗兵力在手,多尔衮再横,也不敢和整个大清的政治正确对着干。可他没想到,多尔衮的厉害,恰恰在于不按常理出牌。
1643 年 9 月 26 日(崇德八年八月十四),决定大清命运的崇政殿会议召开了。按《清实录》记载,两黄旗大臣索尼、图赖等确实事先安排了带兵环卫,请立先帝之子。
但最后的结果并不是豪格继位,而是立了皇太极第九子福临为帝,并由多尔衮与济尔哈朗共同辅政。
这场会议,输得最惨的应该就是豪格了。他本来是先帝长子,是皇位第一候选人,可多尔衮用立幼子的办法,把他的嫡长子优势消解了,福临也是先帝的儿子,而且更年幼、更好控制。
豪格被多尔衮清算1644年清军入关,顺治帝(福临)在北京称帝,多尔衮成了叔父摄政王,彻底掌握了实权。豪格呢?被多尔衮打发去平定四川,美其名曰立军功,实则是调虎离山。
豪格没办法,只能带着军队出发。1646年,他平定了四川,算是完成了任务。可等他1647年回到北京,等待他的不是封赏,是多尔衮的清算清单:
罪名一是徇隐部将冒功,多尔衮说豪格平定四川时,手下将领希尔根冒领军功,豪格故意隐瞒。罪名二是谋逆,多尔衮翻出旧账,说豪格之前在永平府说过我难道不能当皇帝吗,这是大逆不道。罪名三是擢用罪人子弟,豪格提拔了几个犯人的儿子,被多尔衮说成结党营私。
这些罪名,其实都是欲加之罪。
1648年3月,豪格被削去肃亲王爵位,关进了宗人府的监狱。过了一个多月,豪格就病死了,史书记载是薨于狱,可谁都知道,背后有什么猫腻~
豪格妻子们的屈辱结局豪格的死,不是多尔衮报复的终点。他要的,是让豪格的整个家族都活在羞辱里。而最直接的战利品,就是豪格的妻子们。
豪格的嫡福晋,是哈达部贵族之女哈达那拉氏。她嫁给豪格时,豪格还是和硕贝勒,两人相伴二十多年,一起经历过战场的烽火,也熬过了权力斗争的暗流。可豪格刚死在监狱里,多尔衮就急不可耐地将她接进了自己的摄政王府。
《清世祖实录》卷二十一清清楚楚记着:“睿亲王多尔衮纳肃亲王豪格福晋为妃”。此时,豪格刚去世不到1年,多尔衮甚至没等豪格的尸骨寒透,就把他的正妻变成了自己的侧妃。
哈达那拉氏有没有反抗?史书中没有记载,但我们可以想象,她是豪格的正妻,是肃亲王的女主,如今却要嫁给杀夫仇人,还要以侧妃的身份侍奉对方,这种屈辱,简直比死更难受。
可她没有选择,豪格的势力已经被摧毁,她的家族不敢得罪多尔衮,她的儿子富绶才10岁,需要她活着保护。
更讽刺的是,多尔衮娶哈达那拉氏的理由,居然是遵循满俗。满族人确实有收继婚的旧例(如兄死弟娶嫂),可豪格是多尔衮的亲侄子,根本不是兄弟。
除了嫡福晋,豪格的侧福晋们更惨,她们直接成了多尔衮拉拢手下的赏赐。
豪格有位侧福晋,是蒙古科尔沁部的博尔济吉特氏(和孝庄太后同族)。多尔衮没看上她,就把她赏给了自己的亲信、正白旗将领席讷布库。《八旗通志・人物志》记载:“席讷布库,多尔衮属下,以军功得赏肃亲王侧福晋博尔济吉特氏”。
老达子说豪格的故事读到最后,连叹惋都带着股子透骨的凉,他攥着嫡长子的名分、能打能管的本事、三旗撑腰的势力,分明是清朝入关后最该坐龙椅的开国皇帝,却活活成了权力游戏里最惨的输家:输了皇位,输了性命,连妻子都成了别人案头的战利品。
有人问,要是豪格当初硬争皇位会怎样?其实不会有不同,多尔衮手里有兵,有朝堂的支持,就算火并,输的还是豪格。因为在帝王家的游戏里,拳头永远比道理管用。
评论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