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本文1884字 阅读3分钟
声明:本文内容均是根据权威医学资料结合个人观点撰写的原创内容,文末已标注文献来源,为了方便大家阅读理解,部分故事情节存在虚构成分,意在科普健康知识,如有身体不适请线下就医。
“我早就劝他去做个体检,他总说自己忙,拖了又拖,现在肝癌晚期了,医生说……可能已经错过最佳时机。”
48岁的李先生是一家家装公司的老板,谈不上大富大贵,但在本地也算小有成就。平日里应酬不断,烟酒不离手,十来年几乎没有体检过。直到最近几个月,他开始频繁感到疲惫、食欲减退,原本以为是工作太累,结果一查竟是肝细胞癌,已属于中晚期。
这个消息像晴天霹雳,一家人都懵了。医生告诉他们,如果能够早发现,肝癌其实并非完全无解。
 肝癌多是拖出来的,早期信号常常被忽视
肝癌多是拖出来的,早期信号常常被忽视肝癌并非突然发作,它往往是一个长期演变的结果。我国肝癌绝大多数属于原发性肝癌,主要包括肝细胞癌和胆管细胞癌,其中以肝细胞癌最为常见。
国家癌症中心的数据显示,我国每年新发肝癌病例超过40万,死亡人数接近39万,死亡率居高不下。一个重要原因是——多数患者确诊时已是晚期。
早期肝癌几乎没有明显症状,部分患者可能出现轻微疲劳、腹胀、右上腹不适,常被误以为是“肠胃不好”或“压力大”。像李先生这种情况,等到出现明显食欲下降、体重骤减、黄疸时,往往已是晚期。

肝脏是“沉默器官”,它没有痛感神经,即便肿瘤已经生长相当大,患者也可能没有明显不适。
为什么李先生会得肝癌?医生指出三个关键因素医生给出的病因分析让人警醒,李先生的患癌并非偶然,而是多重危险因素叠加的结果:
第一,长期酗酒。 李先生几乎每天应酬,酒精摄入量远超标准。长期大量饮酒会导致酒精性肝炎,进而发展为肝纤维化甚至肝硬化,增加肝癌风险。
第二,慢性乙肝病毒携带者。 李先生年轻时曾被诊断为乙肝“大三阳”,但自觉无症状,从未系统治疗。乙型肝炎病毒(HBV)是我国最主要的肝癌致病因素之一,超过80%的肝癌患者有乙肝背景。

第三,忽视体检。 如果李先生每年进行一次肝脏彩超和甲胎蛋白(AFP)检查,极可能在早期发现问题。可惜,他总说“自己身体好着呢”,结果错过了黄金治疗期。
肝癌真的无药可救吗?其实,早发现很关键很多人听到“肝癌”就觉得无望。实际上,早期肝癌是可以治愈的。北京大学肿瘤医院肝胆外科主任医师曾指出:肝癌若能在肿瘤直径小于3厘米、无血管侵犯和远处转移时被发现,通过手术切除、射频消融或肝移植等方式,5年生存率可超过70%。
但问题在于,多数患者确诊时已无法手术,只能靠介入治疗、靶向药物或免疫治疗来延长生命。
近年来,医学界对肝癌治疗取得不小进展。国家药监局已经批准多种靶向药物和免疫检查点抑制剂用于中晚期肝癌。例如阿替利珠单抗联合贝伐珠单抗方案,在部分患者中显示出不错的疗效。

可即便如此,晚期治疗依然面临高昂的费用、副作用和疗效不确定等现实问题。所以医生反复强调:肝癌防治的关键在于“早”。
哪些人更容易患肝癌?这5类人要特别警惕不是每个人都容易得肝癌,但如果你属于以下这些人群,一定要提高警惕,定期筛查:
1.乙肝或丙肝患者。 无论病毒是否活跃,都应定期检查肝功能和影像学,防止“静悄悄”发展成肝癌。
2.长期酗酒者。 酒精是肝脏的“天敌”,长期大量饮酒可导致肝细胞受损、变异。

3.肝硬化患者。 无论病因是病毒性、酒精性还是非酒精性脂肪肝,肝硬化本身就是肝癌的高危背景。
4.家族中有肝癌病史。 有研究表明,肝癌有一定遗传倾向,一级亲属中有肝癌患者者,风险更高。
5.长期接触黄曲霉素的人群。 黄曲霉素主要存在于霉变的玉米、花生等中,是明确的一级致癌物。
医生提醒:肝癌筛查其实很简单,不要等出事了才后悔对于高危人群,筛查手段并不复杂,主要包括以下两项:
· 影像学检查:以肝脏彩超为主,必要时可做增强CT或MRI。
· 血清学指标:甲胎蛋白(AFP)是最常用的肝癌标志物,尽管敏感性有限,但联合彩超使用可以提高发现率。

国家卫健委发布的《原发性肝癌诊疗规范(2022年版)》明确建议:乙肝或肝硬化患者每6个月应进行一次肝癌筛查。可惜很多人不了解这项建议,错失了早诊早治的机会。
写在最后:别等癌症找上门才想起体检李先生的故事并不罕见。在我国,许多中年男性忙于工作、忽视健康,直到身体“亮红灯”才后悔莫及。但健康这件事,从来都是自己的责任。
肝癌不是绝症,但怕的是你一拖再拖。 如果你或家人属于高危人群,请尽快安排一次肝脏筛查。每一次及时的检查,都是一次守护生命的机会。
参考资料:
[1] 国家癌症中心.《中国肝癌报告2022》[2] 国家卫健委.《原发性肝癌诊疗规范(2022年版)》[3] 中华医学会肝病学分会.《慢性乙型肝炎防治指南(2019年版)》
感谢每一位关注我们的你!有你在,我们会更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