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分图片来源网络,如有侵权请告知删除
作者丨彪哥
尊重原创,拒绝一切未经授权的转载
曾几何时,川菜馆遍布全国大街小巷,号称是中国餐饮界的“顶流”。它麻、辣、鲜、香并重,口味层次复杂多变,是其长期受欢迎的重要原因。
但近年来,湘菜势头猛进,成为中式餐饮的新宠。
2024年相关数据显示,湘菜在全国餐饮市场中占比达18.5%,首次超越川菜坐上“头把交椅”。
曾经的中餐第一菜系,为何逐渐被湘菜赶超?
这一变化背后,既有消费观念的转变,也反映出两个菜系在当下市场环境中呈现出的不同特点。
川菜重“红油”,湘菜重“汤汁”
川菜中不少经典菜品讲究“红油盖顶”,以口水鸡、水煮鱼、毛血旺等为代表,视觉冲击强,风味浓郁。

这种“油多味重”的传统做法,在特定历史阶段极大满足了人们对口味的追求,也体现了川菜在调味上的功力。
以川菜头部菜品水煮鱼为例,干辣椒加上厚厚的油脂,鱼肉吃完后,剩下的大量油脂既无法打包,也不能二次利用。

有消费者算过一笔账,一份98元的水煮鱼,实际可食用部分仅占一半左右,其余都是不能食用的油脂和香料。
不过,随着健康意识和消费观念的转变,部分消费者开始关注菜品的实用性与性价比。
湘菜在“汤汁”方面形成了自身特色。
比如湘菜代表作“水煮活鱼”与川菜“水煮鱼”虽只有一字之差,却更懂食客心。

水煮活鱼强调“吃鱼先喝汤”,鲜美的汤底由鱼骨、姜片等多种配料熬制而成,汤色奶白,味道鲜美,既可直接饮用,又可泡饭,一整盆菜从鱼到汤全部可以食用,毫无浪费。
另一湘菜经典“剁椒鱼头”,吃完主料后,汤汁用来下面条,比鱼肉还受欢迎,堪称零浪费。
川菜,在特定历史阶段极大满足了人们对口味的追求,但从现在消费体验看,湘菜“全盘可食”的理念显然更符合现代人追求性价比和反对浪费的消费心理。
干辣VS鲜辣,
湘菜更符合现在市场的认可
川菜与湘菜同为 “辣” 系代表,各自形成了成熟且独特的辣味体系,均拥有稳定的消费群体。
川菜以干辣椒、花椒等干货调料构建出独具一格的“麻辣”体系,口味鲜明,辨识度高。

例如辣子鸡,辣椒不仅用于调味,也构成视觉上的丰富性,体现了川菜在调料运用上的成熟技艺。
不过,一份售价88元的辣子鸡,干辣椒的成本要占到大头,且辣椒经高温油炸后已无法食用,最终只能舍弃,这些都是看不见的成本,却未带来相应的食用价值。
再看湘菜,主打“鲜辣”路线,以新鲜辣椒为主要辣味来源,湘菜中90% 以上的菜品会用到新鲜辣椒。
线椒的清香、小米辣的劲辣、螺丝椒的醇厚,与食材形成奇妙共鸣。

比如湘菜经典辣椒炒肉,搭配的是各种各样的新鲜辣椒,在很多食客看来,辣椒比肉还好吃。
湘菜爆品小炒黄牛肉,小米辣提鲜增香,整盘菜品几乎没有可丢弃的部分。
还有酸萝卜炒牛肚,剁椒和泡椒的巧妙搭配,创造出酸辣、咸辣并存的多层次口感,每一味料都融入菜品,无一浪费。
两种辣味风格各有渊源,也各自拥有忠实的消费群体。在当下注重食材原味和实用价值的趋势中,湘菜的“鲜辣”路线获得了更大的市场认可。
可饮其汤、可食其辣的物尽其用
以上两点,实则揭示了近年来消费趋势的变化,食客正在从单纯追求感官刺激,转向更加注重菜品的实用价值和健康属性。
在性价比为王的今天,湘菜的 “物尽其用”直击人心。
湘菜凭借其“可饮其汤、可食其辣”的实用主义特征,顺应了时代潮流。鲜辣椒提供的维生素和纤维素,鱼汤中富含的蛋白质和微量元素,都契合现代营养学理念。

在烹饪方式上,湘菜没有止步于“健康湘菜”的理念,而是从政府到企业,都将健康湘菜真正落到实处,包括费大厨、龙牌酱油等在内的餐饮和食品企业纷纷推出“少油、少盐、少辣”的改良版本,满足不同客户需求。
川菜现在干不过湘菜,其实是时代的选择。在这个注重实用、讲究性价比的时代,湘菜以鲜辣见真章,用汤汁赋价值,摒弃浪费与冗余,让每一分消费都落地为实在体验。
餐饮市场始终处于动态发展之中,无论川菜还是湘菜,发展的关键,在于能否不断贴近时代与人民的需求。
评论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