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朝真是有点骚操作,别的朝代一衰就凉凉,最多来个中兴之主,然后继续掉队。 安史之乱后折腾了一个半世纪才咽气,中间还冒出元和、会昌、大中三次复兴,这种起死回生的本事在历史上确实少见。 但到了唐昭宗李晔手里,这位想挽狂澜的末代皇帝却把一手不算烂的牌打得稀碎,最后成了朱温手里的傀儡,这到底是怎么回事呢? 唐朝中后期的皇帝们确实挺拼的。 唐宪宗李纯刚继位就拿藩镇开刀,817年派裴度和李愬雪夜奇袭蔡州,活捉了淮西节度使吴元济。 这场仗打完,河北那些割据的藩镇老实了不少,朝廷还趁机整顿吏治,财政收入比之前涨了六成。 本来以为能彻底解决节度使世袭的问题,没想到820年宪宗被宦官陈弘志害死,中兴的势头戛然而止。 唐武宗李炎继位后,跟宰相李德裕搭档又来了波操作。 843年平定泽潞节度使刘稹叛乱时,第一次明确废除了藩镇世袭的规矩。 两年后搞会昌灭佛,拆了四万多座寺庙,让二十六万僧尼还俗,光是释放的寺院奴婢就有十五万人,财政一下子宽裕不少。 可惜这位皇帝迷信丹药,846年吃错药暴毙,李德裕被贬崖州,改革成果基本归零。 唐宣宗李忱算是晚唐最后一个明白人,人称"小太宗"。 849年张义潮带着沙州军民起义归唐,河西走廊重新回到朝廷手里,这可是安史之乱后少有的收复失地。 他还修订法律完善科举,关中粮食储备达到宪宗时期的两倍。 本来想趁着这势头再往前推一把,但859年宣宗一死,宦官又开始作乱,藩镇的暗流立马又涌了上来。 唐昭宗接手时,唐朝其实还有翻盘的机会。 888年他刚继位就想解决西川问题,当时田令孜的哥哥陈敬瑄占着成都当土皇帝。 昭宗派韦昭度带兵讨伐,还拉上阆州刺史王建当帮手。 本来以为人多势众能速战速决,没想到韦昭度是文官不懂打仗,禁军都是些市井少年凑数的,打了三年硬是没打下来。 891年朝廷只好认怂,恢复陈敬瑄的官职,王建却趁机吞并西川,后来还建立了前蜀政权,成了掘墓人之一。 更要命的是890年讨伐李克用的决策。 当时沙陀人李克用占着山西,手里有十万大军。 宰相张浚和孔纬觉得能趁机除掉这个威胁,结果北线赫连铎、李匡威被打得损兵三万,南线朱温找借口按兵不动,西线主帅张浚在晋州饿肚子,士兵死了三四成。 这场败仗让朝廷彻底失去制约朱温的力量,后来李克用虽然帮过昭宗,但双方早已离心离德。 893年凤翔节度使李茂贞把兴元吞了,六万大军直接威胁长安。 昭宗派亲王李嗣周带三万禁军去讨伐,这些新兵蛋子还没开打就跑了大半。 李茂贞兵临城下时,昭宗只能杀了宰相杜让能谢罪,让李茂贞当了中书令。 896年昭宗想重组禁军,又被李茂贞打败,跑到华州被韩建扣留三年,十一个皇子被杀,皇权尊严算是彻底没了。 其实唐朝的根子早就烂了。 安史之乱后府兵制改成募兵制,神策军被宦官把控,到昭宗时长安禁军不满五千,还都是些老弱病残。 财政更惨,宪宗时期年收入一千五百万缗,到昭宗手里只剩三百万,连禁军半年军饷都不够。 土地兼并也到了极点,江南地区七成土地被豪强霸占,老百姓没活路才跟着黄巢造反。 沙陀军事集团的崛起更是压垮唐朝的最后一根稻草。 李克用父子凭借骑兵优势成了北方霸主,朱温在中原坐大后,904年直接把昭宗劫持到洛阳,两年后篡位建梁。 有意思的是,后来的后唐、后晋、后汉三个王朝,全是沙陀人建立的,这恐怕是唐朝皇帝当初引进沙陀雇佣兵时没想到的。 如此看来,唐朝的灭亡不是某个人的错。 从宪宗到宣宗,几代皇帝都想修复制度漏洞,但每次中兴都伴随着更大的危机。 昭宗虽然有野心,却缺乏战略眼光,先是打西川消耗国力,又跟李克用结仇,最后被李茂贞拿捏,一步步把朝廷仅有的权威耗光。 当军事、财政、地缘和文化认同全面崩塌时,再厉害的君主也无力回天。 毫无疑问,唐朝的衰亡史就是一部制度崩坏的教科书。 贵族政治玩不转了,军阀政治又接不上茬,最后只能陷入五代十国的大分裂。 不过换个角度看,正是这场彻底的崩盘,才为后来宋朝的文官政治铺平了道路,历史有时候就是这么吊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