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自:衢州日报
■新闻速递:只有高中学历却当上了教授博导,乍一看你以为这是一个励志故事,可万万没想到却是一场精心策划的骗局。近日,曾任江苏科技大学首席科学家、博士生导师的郭某被曝出涉嫌学历造假、学术造假、侵占国家科研经费等问题。11月18日,江苏科技大学通报称,认定郭某存在严重学术不端行为,已按规定与其解聘并向公安机关报案。
■热评:互联网时代,实名查证并无难度,但凡在引进人才、项目申报的任何一个环节有人查证,就可以戳破其“一身假”的泡沫。可是,基本的核查程序却集体失灵,郭某居然在长达两年的时间内在知名高校博导的位置上安稳盘踞,直至网友爆料才东窗事发,实在是不可思议,很难不让人产生“何以至此”的荒诞感。
郭某案如同一场魔幻现实主义的荒诞剧,将学术圈“皇帝的新衣”撕得粉碎。骗子固然可恨,但是更值得反思的是我们的人才引进机制与学术评价体系。引才用才过于看重“帽子”,“重头衔,轻能力”“重履历,轻实力”,科研成果重数量、轻质量,沉疴已久,危害甚巨。当郭某们凭借虚假头衔轻松获取千万经费、顶级待遇时,那些埋头苦干、潜心钻研的青年学者却在为一个小小的项目、课题绞尽脑汁。而学术山头、明星学者形成利益共同体,沉迷学术资源交换,也让学术共同体的防线失守,学术诚信受损。正因为如此,才让骗子有了可乘之机。
假的真不了,真的假不了。如今骗子已落网,这场闹剧终将落幕。但留给我们的教训是深刻的。撕开假博导的“皇帝的新衣”不能只靠网友曝光,唯有建立以能力、质量、实效、贡献为导向的人才评价体系,构建“不能假、不敢假、不想假”的制度生态,才能让骗子无处遁形,让真才实干者脱颖而出。谭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