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29年1月10日晚,东北军元老杨宇霆和常荫槐二人双双被处决,但让人想不到的是,张学良晚年却揭秘,自己当时只想杀常荫槐,之所以没有放过杨宇霆,和妻子于凤至有莫大的关系。 故事的起因要追溯到杨宇霆与张学良的复杂关系。杨宇霆,曾是张作霖的重要智囊,深得张作霖的信任。张作霖死后,杨宇霆认为自己能够稳固东北的权力,但他显然低估了年轻的张学良的决心与手段。 杨宇霆不仅在私人场合公开质疑张学良的领导能力,还在张学良面前多次表现出傲慢无礼的态度。一次,他直言不讳地说:“小六子难堪大任”,暗示张学良不过是个傀儡。张学良一直忍气吞声,但这一切的积怨为后来发生的悲剧埋下了伏笔。 1929年元旦,杨宇霆母亲的寿宴成为了冲突的导火线。张学良和妻子于凤至参加了寿宴,尽管张学良是东北的实际掌控者,宴会中的气氛却让他感到自己的尴尬地位。杨宇霆进场时,所有宾客纷纷起立,显得他才是宴会的中心。 张学良对此心生不满,回到帅府后,于凤至愤怒地指出:“杨宇霆才是东北的真正主人,他眼里已经没有你了。”这句话深深刺痛了张学良,让他对杨宇霆产生了杀意。 然而,张学良并未立即行动。1929年1月10日,杨宇霆与常荫槐再次到访张学良的帅府,要求签署一份文件,计划设立东北铁路督办公署,并任命常荫槐为督办。 这一要求,显然是在挑战张学良的权威。张学良愤怒至极,然而他心里依然犹豫,毕竟杨宇霆曾为东北立下赫赫战功。就在这时,张学良采取了一个决定命运的行动——抛掷银元。 张学良在回忆这一事件时提到,自己并不迷信,但那晚他投掷了三次银元,结果每次都落在反面。这使他对命运的不可预知产生了某种无可奈何的信念。就在晚饭后,杨宇霆和常荫槐再度来到了张学良面前,准备提交文件。此时,张学良已作出决定,立即让高纪毅带领卫队,按照命令将杨宇霆和常荫槐处决。两人瞬间被押入审讯室,随即被处决。 张学良的心情并未因此得到安慰。虽然他成功地树立了权威,但杀戮并未带来想象中的解脱,反而让他陷入了深刻的思考。他开始反省,是否这个决定过于草率,是否杨宇霆还可以成为更好的支持者,而非敌人。 张学良的生平充满了复杂性与矛盾。作为“少帅”,他继承了父亲张作霖的东北政权,早期的他凭借军事与政治手段稳住了局势。然而,随着日本侵略的步伐加快,张学良的政治生涯逐渐走向困境。在九一八事变后,他被日军软禁,失去了东北的控制权。 尽管如此,张学良的性格中既有果断的一面,也有许多后悔与反思。他晚年回忆自己杀杨宇霆时,表示深感后悔。 总的来说,杨宇霆与常荫槐之死,揭示了张学良在权力斗争中的复杂抉择,也折射出个人情感在政治决策中的影响。 这场悲剧不仅改变了东北的政治格局,也为张学良的历史形象增添了更多的复杂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