鉴于目前日本肆意挑衅中国红线的“中日关系”,但凡是打着什么“中日学校、中日医院、中日铁路、中日道路、中日旅游街、中日慈善机构”等等涉及“中日”两个字的任何组织、任何机构、任何团体,都应该积极顺应国家号召、国民民意,要立即更名,立即纠正,不能再让所谓的“中日友好”虚伪绑架中国人。 从大连“日本风情街”的舆论风波,到各地“中日友好学校”的更名提议,这些看似简单的名称争议,实则承载着复杂的历史记忆与民族情感。 当前,日本政府在台湾问题、历史认识等问题上的不当言行,不断触碰中国人民的心理底线,自然引发了对一切“中日”标签的重新审视。 回望历史,这些以“中日”冠名的机构,大多诞生于两国关系的“蜜月期”,上世纪七八十年代,随着中日邦交正常化,一批以“中日友好”为名的医院、学校、合作项目如雨后春笋般出现。 北京的中日友好医院建于1984年,由日本政府提供无偿援助建设,各地的中日友好交流中心、中日友好园林,都镌刻着特定时期两国交往的温度,它们曾是友谊的象征,是那个特殊历史时期中国对外开放的见证。 时移世易,这些名称在今天的舆论场中遭遇了前所未有的审视,社交平台上,有网友直言:“当‘友好’只剩形式,名称就成了讽刺,” 更名呼声的背后,既是民众对日本政府现行政策的不满表达,也是一种朴素爱国情感的体现。 然而,硬币总有另一面,在江苏某地,一所“中日友好眼科中心”的负责人坦言:“我们名称中的‘中日’代表的是技术合作,日方专家常年在此工作,帮助数千名白内障患者重见光明,” 类似的实质性合作项目在全国不在少数,它们超越了名称本身,成为惠及民众的实在福祉。 从更广阔的视角看,国家间关系的冷暖变化是常态,而民间交流与合作却往往能穿越政治周期持续发挥作用。 德国与法国在二战后从世仇走向和解,民间机构在其中发挥了不可替代的桥梁作用。 这对中日关系无疑具有启示意义,那些真正惠及民众的合作项目,其价值不应被名称争议完全掩盖。 仔细观察那些面临更名压力的机构,它们的命运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实际发挥的功能。 那些仅具象征意义的“中日”名称,在民意压力下可能难以为继,而那些承载实质性合作内容、真正惠及民众的机构,则更可能获得公众的理解与包容。 中日关系的复杂性在于,它既是地缘政治的博弈,也是两大东方文明的对话,更是数千年来剪不断理还乱的文化交流史。 在这一背景下,对“中日”名称的讨论,实际上是对两国关系本质的思考,我们究竟要以什么样的姿态面对这个既近又远的邻居? 在“中日”名称争议上,我们需要既坚定立场,又保持理性,坚定的是捍卫国家主权与尊严的立场,任何触碰红线的行为都必须坚决反对,理性的是对待那些真正惠及民众的中日合作项目,不应一概否定。 从历史纵深看,国家间关系从来不是非黑即白的二元对立,今天的国际竞争,本质上是制度、文化与民心的竞争。 简单地更名或许能满足一时情感需求,但真正的大国自信,体现在能否辨别什么是形式、什么是实质,什么该坚持、什么可包容。 那些提供优质医疗服务的中日合作医院,那些培养专业人才的中日合作学校,它们的存在价值不应被名称争议完全掩盖。 相反,我们可以思考如何在这些合作中增强中方主导权,使其更好地服务国家发展与人民福祉。 更深层看,这场名称之争反映了中国民众国际观的成熟过程,从过去的简单仰视或俯视,走向平视世界的自信,这种自信,应当既包括对底线的坚守,也包括对合作共赢的智慧。 未来中日关系的走向,将取决于双方在历史与现实的交错中能否找到新的平衡点,而中国社会的成熟度,也将通过我们如何处理这些“名称”与“实质”的关系而得到检验。 在名称去留的背后,实质是为两国关系寻找新定位的大课题,这不仅需要情感,更需要智慧与远见。

评论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