众力资讯网

公元737年,唐玄宗李隆基,在一天之内下令处死三位亲子,太子李瑛临死前苦笑道:“

公元737年,唐玄宗李隆基,在一天之内下令处死三位亲子,太子李瑛临死前苦笑道:“父皇,您好狠的心,为了一女子,竟毒杀亲子,日后怕是不要后悔了!”此言出口,宫人噤声,血色未干,长安风云又起。 李瑛之死,看似一场“谋反”处理,实则源起多年宫廷权斗。李隆基曾是手腕果决的帝王,曾在先天元年发动宫变诛杀韦皇后与安乐公主一党,亲手扶父李旦登基,自任太子。那一年他二十七岁,声望震动朝野。多年后,他却坐在太极殿内,对自己亲子下此毒手。 太子李瑛之母赵丽妃,早年颇受李隆基宠爱,但随着武惠妃入宫,局势大变。武惠妃虽无皇后之名,却有皇后之实,她的儿子李瑁因母宠而渐得关注。唐玄宗曾一度打算立武惠妃为后,被张九龄据理驳回,称“太子已立,若立其母为后,朝纲难安。”李隆基权衡再三,才收回成命。然而,他对武惠妃的宠爱从未减弱。 “祸莫大于不知足,咎莫大于欲得。”《道德经》里这句话,是对武惠妃最清晰的注脚。她不甘只是贵妃,野心早已超出后宫。她先诬陷王皇后致其被废,转而盯上李瑛与其兄弟李瑶、李琚三人。三位皇子常相聚议事,皆因其母被冷落,对唐玄宗不满,这成了武惠妃的把柄。 而朝中宰相李林甫,自张九龄罢相后专擅朝政,口蜜腹剑。他与武惠妃暗通款曲,一同谋划废黜太子。李林甫本可劝阻,却反复强调“家务事,不干臣等。”一句话,撇清自己,也置三皇子于死地。 公元737年,唐玄宗接到密报,称李瑛等人携兵入宫有异动。他大惊失色,急问李林甫,李林甫依旧那句“家事自决”。唐玄宗震怒之下,废李瑛、李瑶、李琚为庶人,不久下令赐死。行刑之日,三兄弟皆未反抗,只请留全尸归葬。李瑛之言,至今读来犹寒人心。 李隆基并非全然不知此中曲折,他只是懒得深究。只是他未料到,李瑁最终也未得立太子之位。忠王李亨——一个沉默不语、几乎被忽视的皇子,被推上了储君之位。李隆基深知李瑛之死令天下人寒心,唯独李亨不涉党争,母族无权,才是稳妥选择。 多年后,安史之乱爆发,李隆基仓皇逃至马嵬驿。兵变之下,杨贵妃被逼赐死,而杨贵妃正是李瑁之妻、武惠妃之儿媳。此一幕,似天道有轮回,报应不爽。 李隆基晚年被尊为太上皇,居蜀地,长年寂寞。直到唐代宗李豫即位,三皇子方得平反昭雪,追封李瑛为皇太子。 权势遮目,人心易变。李瑛之死,不只是父子情断,更是一代帝王由盛转衰的隐秘拐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