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一个非常经典的问题。这四种咖啡饮品都基于“浓缩咖啡+牛奶”的组合,但通过比例、结构和奶泡厚度的变化,带来了截然不同的风味和口感体验。
[一R]拿铁咖啡 (Caffe Latte)
核心特点:牛奶咖啡。名字“Latte”在意大利语中就是“牛奶”的意思,所以它是这四种中牛奶量最多、口味最柔和的。
组成结构:一份意式浓缩咖啡(Espresso)倒入大量蒸汽加热过的热牛奶,最后在顶部盖上约1厘米厚的薄奶泡。
比例:咖啡、牛奶、奶泡的比例大致为 1 : 3 : 0.5。
[二R]Dirty咖啡
核心特点:视觉与味觉的冲击。追求的是浓缩咖啡与冰牛奶不融合的分层效果(Dirty即“脏”的由来),以及上热下冰的独特口感。
组成结构:关键点在于杯子和牛奶都是冰的。先在杯中倒入冰凉的、浓度较高的牛奶(常使用提纯的冰博克牛奶),然后直接将热浓缩咖啡缓慢地注入在牛奶表面,形成清晰的分层。
比例:咖啡与牛奶的比例接近1:1,但由于分层,第一口主要是浓缩咖啡。
[三R]澳白咖啡 (Flat White)
核心特点:咖啡味的精华。源自澳洲/新西兰,旨在展现咖啡豆本身的风味,因此咖啡浓度最高,奶泡最薄。
组成结构:通常使用双份Ristretto(比Espresso萃取时间更短、更浓郁、更少苦涩)作为基底,加入少量打发得极其细腻丝滑(“微泡”)的热牛奶,奶泡厚度仅约0.5厘米。
比例:咖啡与牛奶的比例约为 1:2,牛奶量较少,突出咖啡味。
[四R]卡布奇诺 (Cappuccino)
核心特点:均衡的三重奏。以它标志性的、厚厚的奶泡而闻名。
组成结构:一份Espresso,加入等量的热牛奶,最后再倒入体积相当的、打发得非常蓬松绵密的厚奶泡。理想状态下,咖啡、牛奶、奶泡三者是1:1:1的黄金比例,并且有明显的三层结构。
比例:咖啡、牛奶、奶泡各占约三分之一。
从牛奶量来看:拿铁 > 卡布奇诺 ≈ Dirty > 澳白
从咖啡浓度来看:澳白 > Dirty ≈ 卡布奇诺 > 拿铁
从奶泡厚度来看:卡布奇诺 > 拿铁 > 澳白 > Dirty (0)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