众力资讯网

广东海丝馆展览升级开放暨广东省水下文化遗产保护中心展览内部试运行

11月23日,广东海丝馆完成展览升级并开放;同期,毗邻的广东水下文化遗产保护中心启动内部试运行。两馆将以一体化的管理模式,打造一座功能互补、气韵相通的现代化文博综合体,进一步夯实南海I号世界级考古品牌基础,擦亮“海上敦煌”品牌,助力阳江建设“海丝名城”。

矩阵展陈与沉浸体验让海丝故事“活”起来

作为国内出水文物数量最多的单一考古项目,南海I号已清理文物超过18万件,其中陶瓷器约17万件,数量超越相关窑口博物馆馆藏总和。瓷器中普遍出现的婴戏纹、菊瓣纹、牡丹纹等纹样,以及文房用具、熏炉、梅瓶等器型,生动体现了宋人的审美趣味与生活方式。

秉持着“小而精、多而全”的文物策展理念,此次文物展览突破传统线性陈列方式,首创“矩阵式”展陈手法,在同一空间内集中呈现逾两千件宋瓷精品,再现宋代南北十二大窑口“各美其美、美美与共”的壮丽画卷。

除了在展陈手法上创新,广东海丝馆还着重在展陈设计中突出“平民视角”与“场景叙事”,讲好“海丝故事”。全球最长《海丝漫卷》瓷板画、异国风情场景复原、巨型海螺雕塑等艺术装置,让静默的文物“活”起来。

在“外销瓷物通万国”异域风情展区,空间恢弘,镇馆之宝海螺雕杯放大成近十米高的造景,让小件物品具象化展现,与馆建筑融为一体。据介绍,展览根据瓷物昭示的集散目的地,选取该地区海丝遗址、古建筑、古庙宇及动植物等典型风格场景,结合在此集散的产品文物进行展出,以一个个外销场景串珠成链反映南海I号未竟的旅程和当时的海丝传播路径。

此外,该展厅还设置“海丝之眼”光影隧道、星空穹顶、弧形风帆大屏幕,用虚实结合手法,让景物具象化,让光影充满沉浸感,让观众读懂文物信息,讲好中国联结世界的故事。

值得一提的是,通过对回廊与船体光源系统的改造,公众还首次获准走进“水晶宫”内部,多维度、近距离观察南海I号船体,深入了解世界首创的整体打捞技术,切身感受中国水下考古事业38年来的坚守与探索。

“双馆联动”构建海丝文化新格局

与广东海丝馆毗邻的广东省水下遗产保护中心,是省级重大标志性文化工程,由华南理工大学建筑设计研究院何镜堂院士主创设计,以南海I号为起点,“海丝方舟·梦启阳江”为设计理念。

广东省水下遗产保护中心是集水下文化遗产保护研究、陈列展示、教育培训、交流活动、馆藏等功能于一体的综合性文化遗产保护中心。

中心包括三个常设展厅、一个临展厅,两个研学沉浸体验厅,一个实验室通廊,一个中庭公共空间。基本展览主题为“广东水下文化遗产保护半世纪”,目前已获得全国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案例推介大奖。

活动当日举行了收藏家王恒冯杰伉俪藏品捐赠仪式。其所捐赠的700多件(套)明清时期外销艺术品以及航海仪等大量航海用具,将有效补充广东海丝馆以宋代为主的展陈体系,丰富其历史叙事维度。接下来,这批珍贵展品即将在广东省水下文化遗产保护中心的展区上新,与公众见面。

“广东海丝馆文物丰富,能让公众深入了解海上丝绸之路历史、中外贸易史及文化交流史。希望能把海上丝绸之路各个时期的文物一起展出,让公众更加认识这段历史,了解中外文化的相互影响。”王恒表示。

展望未来,广东省水下遗产保护中心将与广东海丝馆实现“双馆联动”,推动海上丝绸之路文化的展示交流,助力南海I号从水下考古发祥地打造为世界水下考古高地,焕发海丝名城特色魅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