众力资讯网

江苏科技大学的郭伟事件,成功扯下了学术的遮羞布

江苏科技大学曝出的大瓜占据了头条,养了两年的“首席科学家”居然是一个大骗子,网传其真实学历是高中。顶着“国外院士”“首席

江苏科技大学曝出的大瓜占据了头条,养了两年的“首席科学家”居然是一个大骗子,网传其真实学历是高中。

顶着“国外院士”“首席科学家”的光环,在江苏科技大学堂而皇之地骗到巨额经费、指导博士生两年之久。这场骗局早已超越了学术骗局范畴,甚至超出诈骗本身。这分明是一出充满黑色幽默的荒诞剧,它像一把锋利的手术刀,无情地划开了中国学术圈光鲜的表皮,露出了内里的溃烂不堪——这里没有高深的骗术,只有心照不宣的功利算计;没有严谨的学术精神,只有集体自欺的皇帝新衣;没有合格的守门人,只有形同虚设的制度壁垒。

郭伟的骗术堪称极简主义的典范,却精准击中了学术圈的命门。他既没有复杂的伪造技术,也没有周密的反侦察计划,不过是把高考状元、海归博士、国外院士这些标签粗暴地贴在自己身上,之后畅通无阻地闯入了高等学府,平步青云至“首席科学家”。真正高明的不是他的骗术,是他对学术圈功利逻辑的精准拿捏:当高校把人才引进异化为“帽子竞赛”,把经费数额等同于学术实力,把海外头衔当作政绩勋章,骗子便有了可乘之机。

江苏科技大学的人事部门并非是一些人想象的愚蠢,人事部门有自己的算盘。他们可能是在“花大价钱请来的一定是大佬”的自我催眠中主动宽松了基本的核查职责,也可能是在美好畅想的陶醉中把核查职责当成了摆设。试想一下,两年来郭伟能够平安无事,两年来他的国外院士头衔为学校带来过排名提升、资源倾斜。如果捂住了这次爆雷,郭伟给学校带来的好处远比核实履历的“麻烦”更有诱惑力。他们不是被郭伟欺骗,而是被自己的功利心绑架,心甘情愿地帮骗子完成了自我欺骗的闭环,上演了一出“花钱买面子,闭眼骗自己”的荒诞戏码。

行政与学术的双重失能,为这场骗局搭建了完美的温床。从行政层面看,该校人事部门的审核流程堪称形同虚设的教科书:海外学历不通过教育部留服中心验证,学术成果不委托第三方核实,甚至对校内的早期质疑视而不见、强行压制。他们早已不是学术守门人,而是政绩掮客,只要能引进“大人物”,便可对所有疑点选择性失明。

更讽刺的是学术层面的集体沉默:作为材料学科的博士生导师,郭伟在两年内竟未因专业能力暴露破绽。这是因为材料学科本身就门槛低下?还是因为学术评价体系早已背离了专业本身?当论文数量、专利申请、经费数额成为考核的唯一标准,真正的学术探讨便被边缘化。郭伟的团队里的青年教师、硕博研究生这些“科研牛马”承担了所有实际工作,为郭伟的虚假光环圆场,形成了“骗子站台、下属干活”的畸形模式。只要有能干活的牛马团队维持表面的繁荣,油嘴滑舌的骗子最能胜任“首席科学家”,“首席科学家”能把吹和骗负责好,能把资源弄到手即可。

这场骗局的核心,是学术圈“唯帽子论”催生的系统性腐烂。多年来,“帽子”成为学术资源分配的硬通货,院士、杰青、长江学者等头衔背后,是巨额经费、项目优先权和高校排名的提升。在这种导向下,高校引进人才时,与其说是考察学术能力,不如说是“抢购帽子”。郭伟正是看透了这一点,才敢用虚假头衔空手套白狼。他知道,只要头上的帽子足够闪亮,不论帽子下的脑袋是否空空,甚至不论戴帽子的是傻子还是骗子,他总能给一些高校带去满足。而高校之所以甘愿受骗,本质是为了借助这些头衔实现政绩跃迁。至于发的论文是灌水甚或造假,至于引进的是人才还是骗子,并不是最重要的。

更可怕的是“蟑螂定律”的印证:当一只蟑螂被发现时,我们有理由怀疑,学术圈里还有多少戴着华丽帽子的蟑螂?他们或许没有郭伟这般极端,但套用同名者的论文、夸大成果、包装履历、勾结评审获取帽子的行为在学术界屡见不鲜,这些同样是对学术诚信的践踏。

最荒诞的莫过于对皇帝新装的集体默契。郭伟在高校混迹两年,不可能没有露出破绽,但为何直到骗局败露,才有人站出来质疑?因为整个学术圈早已陷入“互相欺骗、互相包庇”的怪圈:你吹你的成果,我捧我的项目,大家心照不宣地维持着虚假的繁荣。毕竟,谁也不想戳破别人的谎言,因为自己的谎言也可能被反噬。当学术评价沦为“比谁更会吹”,当科研经费成为“比谁更能骗”,当质疑精神被视为“破坏团结”,学术圈便成了骗子的天堂。郭伟的“成功”,不过是把这种潜规则摆到了台面上,让公众看清了学术圈的虚伪与堕落。

事件曝光后,江苏科技大学启动了追责程序,冻结了涉案资金,更换了博士生导师,仿佛一副痛改前非的姿态。但这不过是给公众看的浅层次演戏,真正的问题不会被解决。“唯帽子论”的评价体系依然存在,行政审核的漏洞依然未堵,学术浮躁的风气依然盛行。或许,这场骗局能带来短暂的核查风暴,但这阵风过后,学术圈是否会重蹈覆辙?答案恐怕不容乐观。

郭伟事件是一面照妖镜,照出了学术圈的功利、浮躁与虚伪。当骗子能靠虚假头衔骗取千万资源,当高校为了政绩放弃学术底线,当科研成为“吹牛比赛”,我们不得不追问:中国学术圈到底病了多久?又该如何医治?这场荒诞剧的落幕,不应只是一个骗子的倒下,更应是学术生态重构的开始。毕竟郭伟不是第一个学术骗子,也不是最大的学术骗子。下一个郭伟随时还会冒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