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21日,记者从建设部门获悉,为了提升出行品质和缓解交通堵塞,合肥将针对群众反应强烈、民声呼应高的拥堵节点,谋划开工泾县路、龙岗路、钟油坊路等一批项目。
近年来,合肥城市建设高质量推进,尤其在环线交通与跨区域通道建设方面取得显著成效,不仅强化了城市基础设施的承载能力,也为市民提供了更便捷、舒适的出行体验。接下来,在提升出行品质和缓解交通拥堵方面,还有更多值得关注的举措。
截至目前,合肥通过城市建设拥抱畅行,构建“环+放射”快速路网格局,形成城区内外快进快出格局。其中,依托快速化改造,完成环线方向二环畅通,全线42.05公里范围内无红绿灯,极大提升了中心城区的通行效率;结合金寨路南延、包公大道、文忠路、G312等道路建设,与肥西、肥东、新站区及运河新城等片区形成快速通道。
现阶段,建设部门正大力推进新西站片区交通枢纽、北二环西延、宿松路南延、集贤路互通立交等工程,这些项目完成后将助力“十五五”期间合肥城市空间进一步拓展,为区域协同发展打下更坚实基础。
在打通“断头路”,畅通“微循环”方面,合肥正在建设南淝河路、明珠路、汤口路、休宁路、新淮大道跨滁河干渠桥等工程。下一步,还将针对群众反应强烈,民声呼应高的拥堵节点,谋划开工泾县路、龙岗路、钟油坊路和拥堵点治理等项目。
今后,合肥还将积极向先发城市学习先进经验,结合市政路桥建设实际情况,加快探索精品化工程做法。比如,通过“多杆合一”的集约化设计,将路灯、交通信号灯、监控摄像头、指示牌等多种街道设施整合到一根杆体上,减少道路沿线各类杆体的数量,节约城市空间,美化市容环境;利用高架桥下综合空间,合理选择更多的高架桥下增加停车位、街角游园、体育活动空间、公厕等,通过精细化设计,打造多功能空间。
积极推进智慧工地建设,以相关项目为试点,推动构建集物联网应用、数据共享、业务协同于一体的综合监管平台。推动创新智能科技应用,布设交通流量监测、智能信号灯等设施,通过流量监测和大数据分析,动态优化交口信号配时,让道路能“感知”、会“思考”,更好地缓解道路拥堵,让市民们感受到更多细节处的温度与精致。
合新闻记者吴奇
评论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