众力资讯网

1976年,儿子入伍3年后,农民蒲运海却等到了儿子死在战场的消息。谁料,打开烈士

1976年,儿子入伍3年后,农民蒲运海却等到了儿子死在战场的消息。谁料,打开烈士证书后,蒲运海一脸震惊:上面的名字和儿子的居然同名不同姓。此后,蒲运海便一直在寻找自己的儿子。 蒲运海是四川岳池县大佛乡的普通农民,一辈子靠种地过日子。他妻子早逝,留下两个儿子,大儿子蒲仕金,小儿子蒲仕平。蒲运海独自拉扯他们长大,日子虽苦,但父子感情深厚。蒲仕平从小就帮父亲干农活,挑水砍柴样样行。1976年,蒲仕平19岁时报名参军,蒲运海支持这个决定,因为当兵能为国家出力。他在家继续务农,等着儿子退伍回来帮忙建房娶媳妇。蒲仕平入伍后分到昆明军区第14军40师118团,在部队适应得快,很快就融入集体生活。蒲运海偶尔收到儿子来信,知道他一切安好,就安心在家劳动。蒲仕金成家后,也帮父亲分担一些家务。蒲运海总觉得儿子当兵是件好事,能学到本事,将来回家过上更好日子。这个家庭虽穷,但有盼头,大家都相信未来会变好。 1979年,对越自卫反击战打响,蒲仕平所在部队被派到云南河口县南溪河前线。那是场激烈战斗,很多战士牺牲。2月17日,蒲仕平在一次突击任务中左胸中弹,当场阵亡,年仅22岁。他的遗体被运回后方,但身份牌因血迹和雨水模糊,“蒲”字被错记成“卞”。战时登记匆忙,这个错误导致烈士证书上写成卞仕平。3月,通知传到大佛乡,蒲运海接到证书,看到名字不对,就怀疑部队搞错了。他坚持认为儿子还活着,只是名字混淆了。从那天起,他开始寻子,先去当地民政部门询问,又写信给部队求证。部队回复番号和籍贯没错,但蒲运海不接受,坚持要找到准确信息。他卖掉部分家产,凑路费去云南走访陵园。第一个是昆明陵园,他查遍墓碑没找到。接着去麻栗坡和屏边,每个陵园都仔细查看碑文。屏边陵园有3000多座墓,他一排排看过去,花了好几天时间。村民劝他别折腾了,但他觉得儿子答应过要争光,不会就这样没了。这个过程让他身体越来越累,但寻子念头越来越强。 蒲运海寻子不是一时冲动,而是年复一年坚持。他从1979年开始,每年清明都寄东西给陵园管理员,请他们帮忙留意线索。起初他走路去云南,后来年纪大了,就坐车或托人打听。36年间,他去过27个陵园,每次都带证书对照。民政局档案显示,卞仕平就是蒲仕平,但需要比对确认。他省吃俭用,把钱攒下来寄出去。网友后来介入,一位叫“南疆烽火正十年”的在查战史时发现屏边陵园东3区17排有卞仕平墓,籍贯四川岳池县。比对后确认错误源于身份牌模糊。2015年,消息传到蒲运海,他92岁时决定去陵园看。民政局帮忙正名,重立墓碑,上面刻蒲仕平名字,还加了父运海立和日期。蒲运海看到新碑,确认儿子牺牲事实。这个结局让他接受现实,同时也结束了长年煎熬。部队解释战时条件有限,类似错误有过几例。蒲运海的坚持,让很多人看到普通父亲的韧性。 这个故事反映出战时档案管理的难题。1979年战斗激烈,前线登记常出错,身份牌模糊是常见问题。蒲仕平作为普通战士,牺牲后遗体处理匆忙,导致名字偏差。蒲运海寻子过程,也显示农村信息闭塞,那时候没网络,靠步行和写信获取消息。他走访陵园时,交通不便,常常几天吃不上热饭。民政部门后来完善档案,帮助正名。这件事被媒体报道后,引起社会关注,很多网友分享类似经历。蒲运海的举动,不是盲目,而是基于对儿子的信任。他相信国家不会丢下烈士,所以坚持求证。最终找到,让家庭得到安慰,也让蒲仕平的事迹流传。这样的坚持,在当下社会仍有启发,提醒大家珍惜和平。 蒲仕平的牺牲,是对越战中众多战士的缩影。那场战争,中国军队保卫边境,很多年轻人像他一样上前线。蒲仕平入伍3年,就遇上战斗,作为118团战士,他执行任务时表现出色。战友回忆,他牺牲前掩护别人撤退,自己中弹。遗体被抢回,埋在屏边陵园。蒲运海寻子时,接触到这些细节,了解儿子英雄一面。这让他骄傲,同时也心痛。民政局重立碑后,碑顶有五角星,下方小字记录父亲立碑时间。蒲运海带去36年前的黄豆,作为纪念。黄豆是入伍时他炒的,象征父子连结。这个细节,让故事更接地气。很多人听到后,感慨普通人的人生不易。蒲运海一辈子务农,没文化,但对儿子的爱支撑他走那么远路。 寻子36年,蒲运海从壮年到老年,身体变化大。起初他能走长途,后来腿脚不便,还坚持寄东西。每年清明寄黄角兰,那是儿子小时候喜欢的花。管理员收到后,放在无名墓前。2015年确认后,民政局组织仪式,蒲运海参加。他看到正确名字,结束疑虑。部队提供更多信息,确认牺牲日期和地点。这件事也推动当地完善烈士档案,避免类似错误。蒲运海回家后,继续生活,但心里有底。儿子虽亡,但名字正了,事迹记住了。这样的结局,对家庭是安慰,对社会是提醒。战争遗留问题,需要时间解决,蒲运海的经历就是例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