众力资讯网

上元二年春,唐高宗病危。下旨皇后暂时掌管朝堂,而非太子李弘。不料,遭到群臣反对。

上元二年春,唐高宗病危。下旨皇后暂时掌管朝堂,而非太子李弘。不料,遭到群臣反对。就在双方针锋相对之时,太子李弘竟在一次会议上,口吐瘀血,当场暴亡。关键时刻,太子怎么会无故去世? 这根本不是什么“无故去世”,这妥妥就是一场精心策划的政治谋杀!而最大的嫌疑人,就是他亲妈——武则天。 咱们得从头捋捋,看看这对母子是怎么一步步走到你死我活的地步的。 李弘这孩子,怎么说呢?他是个好人,一个纯粹的好人,可惜他生在了皇家。 在咱们的印象里,皇子,尤其是太子,哪个不是在权谋斗争里泡大的?可李弘偏偏是个异类。史书上夸他“仁孝谦谨”,说白了,就是心地太软,善良得有点不合时宜。 他对老爹唐高宗,那是真孝顺。高宗身体一直不好,老犯头风病。李弘从小就亲自伺候汤药,老爹一生病,他愁得自己都跟着瘦一圈。满朝文武谁不竖大拇指,夸一句“孝感动天”? 高宗对他也是喜欢得不行。李弘十一岁就让他“监国”,二十岁干脆把首都长安甩给他,自己带着武则天跑洛阳享受去了。这摆明了就是把他当接班人悉心培养。 可问题来了,李弘不光对爹妈好,他对所有人都好,好到没原则,好到敢去扒他妈武则天的“黑历史”。 这事儿就出在他监国那会儿。李弘在宫里溜达,无意中发现掖庭里,还关着他两个同父异母的姐姐——义阳公主和宣城公主。 这俩公主是谁?萧淑妃的女儿。 “萧淑妃”这三个字一出来,老铁们都懂了吧?当年武则天为了上位,跟王皇后、萧淑妃斗得天昏地暗。最后武则天赢了,王、萧二人被折磨致死。武则天斩草除根,把萧淑妃的这两个女儿也打入冷宫,一关就是十几年。 李弘发现她们的时候,这俩公主都三十好几了,连个正经婆家都没有,跟坐牢没区别。 李弘的“圣母心”当场就泛滥了。他觉得这太残忍了,太不人道了!他立马跑去跟高宗上奏,声泪俱下,请求让两位姐姐嫁人,给她们一条活路。 唐高宗估计也觉得对不住这俩闺女,当即就准了。 可他不知道,他这个善举,等于是在他亲妈武则天的脸上,用尽全身力气,左右开弓,狠狠抽了两个大耳光! 他这不是仁慈,这是在公然拆武则天的台!这是在对全天下宣告:我妈当年干的事儿,是错的,是不对的,我要纠正过来! 从那一刻起,武则天看李弘的眼神,估计就变了。 在她眼里,李弘不再是那个听话的乖儿子,而是一个政见不合、立场对立,甚至开始挑战她权威的政治对手。 母子间的裂痕一旦产生,只会越来越大。 唐高宗的身体越来越差,他处理不了朝政,很多权力就落到了武则天手里,形成了所谓的“二圣临朝”。武则天尝到了权力的滋味,她怎么可能放手? 可李弘也在长大,他监国理政,干得有声有色,身边也聚集了一帮支持他的大臣。高宗一看,哎,这儿子能干啊!于是就有意识地把权力往儿子这边移,他想让李弘来制衡武则天。 这下好了,矛盾彻底爆发了。 李弘是个有主见的人,他不可能当他 妈 的提线木偶。武则天更是个控制狂,她也绝不允许自己攥到手的权力再交出去,哪怕是交给自己儿子也不行。 于是,在朝堂上,母子俩开始了明里暗里的交锋。《资治通鉴》里写得特明白:“太子奏请,数忤旨,由是失爱于天后。” 终于,到了上元二年四月。24岁的李弘,陪着爹妈在洛阳的合璧宫,突然就死了。死得不明不白。 这事儿一直到1995年,才算有了个突破。陕西的考古队挖了座唐代墓,墓主人叫阎庄。 这人谁呀?太子李弘的家令。说白了,就是太子府的大管家,李弘最贴身的心腹。 本来一个管家的墓也没啥,可他墓志铭里的一句话,让所有考古学家都站起来了。那句话是这么写的: “积痐俄侵,缠蚁床而遘祸;浮晖溘尽,随鹤版而俱逝。” 一个大活人,大管家,太子前脚刚死,他后脚就跟着“俱逝”了?而且墓志铭上还用了“遘祸”这个词。 唯一的解释:灭口! 阎庄作为李弘的贴身管家,端茶倒水、饮食起居都归他管。太子是怎么死的?是真病了,还是喝了什么不该喝的?阎庄绝对是第一知情人! 所以,李弘一死,这个最关键的证人,也必须马上消失。 这块墓碑,就像一把插在历史迷雾里的匕首,它用一种冰冷的方式告诉我们,一千多年前那场宫廷会议上的“暴亡”,背后藏着多大的血腥和阴谋。 最让人唏嘘的是唐高宗李治。儿子死了,他悲痛欲绝。在给李弘写的祭文里,他哭着说:“朕本来都打算把皇位传给你了,可惜你病得这么重,再也起不来了……” 甚至,他悲伤到极点,做出了一个史无前例的决定——追谥从未登基的李弘为“孝敬皇帝”。 一个父亲对儿子的愧疚和疼爱,一个丈夫对妻子的恐惧和纵容,全都写在了这字里行间。他什么都知道,但他什么都不敢说。 说到底,这哪是什么母子反目,这根本就是权力的绞肉机,把人性里最后那点温情全都碾碎了。 李弘的悲剧在于,他太“仁”了。他的善良、他的孝顺、他对亲情的看重,在那个环境里,不是美德,反而是致命的“原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