众力资讯网

曹操杀了杨修后,又故意试探其父杨彪:“你近来为何气色不太好?”杨彪回了一句精彩之

曹操杀了杨修后,又故意试探其父杨彪:“你近来为何气色不太好?”杨彪回了一句精彩之极的话,让曹操暗自吃惊却毫无办法。 曹操杀了杨修之后,心里总搁着件事放不下。倒不是后悔——他曹孟德做事向来不后悔,只是杨修的父亲杨彪还活着呢。这位七十三岁的老臣,曾是朝廷太尉,门生故旧遍布朝野,如今儿子死在自己手里,难保不会生出什么变故。 这天早朝后,曹操特意让杨彪留步。他看着老臣颤巍巍地走过来,腰弯得厉害,仿佛一夜之间又老了几岁。 “杨公近来气色不太好啊。”曹操扶着案几,身子微微前倾,“可是身体不适?” 这话问得轻巧,可字字都像针扎在杨彪心上。大殿里静得能听见烛火噼啪作响,几个侍从屏息垂首,连大气都不敢出。 杨彪缓缓抬起头。他那双曾经明亮的眼睛如今蒙着一层薄雾,眼角的皱纹深得像刀刻一般。 “多谢明公挂念。”杨彪的声音很轻,却字字清晰,“老臣无他,只是想起儿子,便想起当初他刚会走路时的模样。” 这话答得巧妙。不提冤屈,不说悲痛,只说一个父亲对儿子的思念。可曹操何等人物,岂能听不出话里的分量? “哦?”曹操捋了捋胡须,“杨公是在怪罪我吗?” 殿内的空气仿佛凝固了。杨彪要是答“是”,那便是公然与曹操为敌;要是答“不是”,又显得虚伪薄情。 谁知杨彪慢慢直起腰来,说出了一番让曹操都暗自吃惊的话:“明公可知道,老臣这把年纪,最怕的不是死,而是看着儿女走在前面。金日磾是匈奴人,尚且因为儿子行为不端就亲手杀了他,何况我们这些读圣贤书的人呢?老臣惭愧,没有金日磾那样的决断。” 这话引经据典,说得不卑不亢。金日磾是汉武帝时的匈奴王子,因为儿子行为不检点,怕牵连家族,真的亲手杀了儿子。杨彪这话,表面上是自责,实际上却在说:我儿子或许有错,但罪不至死啊。 曹操沉默了片刻。他想起杨修小时候的样子——那是个聪慧过人的孩子,五岁能诵诗,七岁能作文。有一次杨彪带着他来府上做客,小小的杨修站在庭中,看着墙上挂着的字画,竟能一字不差地念出来。 “令郎才华横溢,可惜了。”曹操这话倒是出自真心。他杀杨修,不是因为嫉妒才华,而是因为这才华用错了地方——插手立嗣之争,这是大忌。 杨彪的嘴角微微抽动了一下:“聪慧太过,反被聪慧所误。这孩子从小就要强,什么事都要争个先。老臣常劝他,木秀于林,风必摧之,可他总是不听。” 这话里带着父亲才懂的痛。曹操忽然想起自己的儿子曹冲,那个十三岁就夭折的神童。若是冲儿还活着,现在也该是杨修这个年纪了。 “杨公可知道,我为何非要杀他不可?”曹操的声音不自觉地柔和了些。 杨彪深深一揖:“老臣不敢揣度。” “他太聪明了,”曹操叹了口气,“聪明到能猜透我的每一个心思。这本来不是坏事,可他偏偏要把这些心思说出来,写出来,让所有人都知道。” 这就是杨修真正的死因。从“一盒酥”到“鸡肋”,他一次次地展示自己的聪明,却不知这在乱世中是最危险的。曹操可以容忍一个聪明的谋士,但不能容忍一个把主公心思到处宣扬的人。 杨彪沉默良久,最后缓缓说道:“老臣明白了。是他不懂为臣之道。” 这话说得平静,却让曹操心里一动。他看着眼前这位风烛残年的老人,忽然觉得自己这一生,虽然权倾天下,却似乎失去了什么。 “杨公回去吧。”曹操摆了摆手,“好生休养。令郎……我会让人好好安葬的。” 杨彪再次深深一揖,然后慢慢退出大殿。他的背影在夕阳下拉得很长,显得格外孤寂。 望着老人远去的背影,曹操忽然想起多年前,杨彪还不是这般老态龙钟。那时董卓专权,杨彪在朝堂上据理力争,言辞铿锵,连董卓都要让他三分。如今呢?如今他只是一个失去了儿子的老人。 这件事后来被记载在《后汉书》里,杨彪对曹操说的那句“愧无日磾先见之明”,成了千古名言。其实杨彪活到八十四岁高龄才去世,在杨修死后又活了十一年。这十一年里,他闭门不出,专心着书立说,再也不过问朝政。 有人说这是杨彪明哲保身,也有人说这是他无声的抗争。但也许,这只是一个心碎的老人,在用最后的时间缅怀他那个聪明绝顶、却不得善终的儿子。 而曹操,在后来写给荀彧的信中,也曾提到杨修:“人才难得,奈何不能守拙。”这话里,或许藏着几分他自己都不愿承认的惋惜。杨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