众力资讯网

他是抗美援朝战场上最“不听话”的战士,也是让首长最头疼的兵,师长让他抓“舌头”,

他是抗美援朝战场上最“不听话”的战士,也是让首长最头疼的兵,师长让他抓“舌头”,他灭对方一个班,让他守桥不被炸,他灭对方一个营! 在志愿军英雄名录中,董明德是个极具反差感的存在,他胸前挂着特等功勋章与二级作战英雄奖章,战功赫赫,却也是让各级指挥官时常捏把汗的“刺头”。 董明德的“不听话”,从来不是蛮干,而是源于对战场形势的精准判断和对战友生命的极致守护。1951年秋季防御战中,他所在的38军113师337团奉命坚守汉江南岸某高地,师长亲自部署任务,令他带领侦察班潜入敌营抓捕一名俘虏获取情报。出发前,师长反复叮嘱“以抓为主,避免正面冲突”,但当他们摸到敌前沿阵地时,却发现两名美军哨兵正用无线电呼叫支援,附近帐篷里还集结着一个班的兵力,若此时动手抓俘,必然会引发激战,不仅任务失败,还可能暴露大部队部署。 董明德当机立断,示意战友隐蔽,自己端起冲锋枪率先开火,利用夜色和地形优势,仅用十分钟就干净利落地消灭了整个班的敌人,还缴获了一部完好的无线电和一批情报文件。回到阵地后,他主动向师长请罪,师长看着他身上的硝烟和缴获的物资,既气又喜,拍着他的肩膀说:“你小子,下次再敢擅自改命令,我就关你禁闭!”可转身就给团里发了电报,称赞他“临机处置果断,歼敌有功”。 真正让董明德“一战成名”的,是汉江南桥保卫战。1951年2月,美军为切断志愿军后勤补给线,集中一个营的兵力,配备坦克和重炮,猛攻汉江南岸的简易桥梁。上级命令董明德带领一个排坚守桥头,核心任务是“确保桥梁不被炸毁,坚持到主力部队增援”。面对数倍于己的敌人,董明德没有被动防御,而是将全排分成三个战斗小组,利用桥头的战壕和废弃工事,采取“分段阻击、交替掩护”的战术,逐个击破敌人的冲锋梯队。 战斗中,美军的坦克一度冲到桥边,董明德抱起炸药包,在战友的火力掩护下,匍匐到坦克侧后方,成功将其炸毁。随后,他又带领战士们反冲锋,夺回了被敌人占领的前沿阵地。当主力部队赶到时,桥体完好无损,而董明德的排却已伤亡过半,他自己也身中两弹,仍死死守在桥头。此役,他们不仅守住了桥梁,还歼灭美军一个营的大部分兵力,缴获轻重武器数十件。 这位“刺头”战士的背后,是农民子弟的朴实与坚韧。董明德出生于山东莱芜的一个贫困家庭,1947年参军,经历过解放战争的洗礼,从一名普通战士成长为战斗骨干。入朝作战前,他在日记里写道:“我打仗不是为了立功,是为了不让家乡的亲人再受欺负。”正是这份朴素的信念,让他在战场上无所畏惧,更让他敢于在关键时刻“突破命令”,用最有效的方式完成任务。 董明德的“不听话”,本质上是对战场规律的尊重,是对战友生命的负责。在抗美援朝的战场上,像他这样的战士还有很多,他们或许不循规蹈矩,却用血肉之躯筑起了钢铁长城。他们的战功,不仅镌刻在勋章上,更融入了中华民族的精神血脉,提醒着后人:真正的英雄,从来不是完美的“乖孩子”,而是在国家危难之际,敢于挺身而出、勇于担当的普通人。 各位读者你们怎么看?欢迎在评论区讨论。

评论列表

寒松挺且硬
寒松挺且硬 3
2025-11-20 14:31
英雄!伟大的英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