众力资讯网

俞敏洪的“南极鸡汤”,为啥员工一口都不想喝? 老板在南极的豪华邮轮上,感慨企鹅

俞敏洪的“南极鸡汤”,为啥员工一口都不想喝? 老板在南极的豪华邮轮上,感慨企鹅懂得抱团取暖;员工在凌晨的办公室里,盯着企业微信的红点敢怒不敢言。这就是新东方32周年时,俞敏洪那封刷屏的贺信所呈现的魔幻现实。 说白了,这事儿无关对错,关乎“是否共情”。老板觉得在分享励志人生,员工只觉得“你在逗我?”。 员工吐槽的,不是老板不能去南极旅游,而是大家在为KPI和加班费头疼时,你却在万里之外大谈“冰雪中的坚守与理想”。这种反差,就像饿着肚子的人听人炫耀满汉全席,不仅不解饿,反而更恼火。 那封在网上疯传的《给俞敏洪的回信》一针见血:“您那里闪光的是冰川,我这里闪光的,是企业微信的红点。”一句话道破了天机:基层要的不是远方的哲理,而是眼前的体谅。一句“大家加班辛苦了”,一笔足额的加班费,比什么南极企鹅的比喻都更能暖人心。 俞敏洪和新东方在“双减”政策下的体面退场,确实赢得了尊敬。但也正因如此,员工们才更有落差:公司对外形象光鲜,但内部的“里子”——比如社保基数、考核压力、工作强度——这些真切影响每个人生活的问题,是否也得到了同等的重视? 当老板的视野聚焦于宏大的战略和感怀时,很容易忽略脚下最普通的烟火气。员工的抱怨,本质上是一种呼唤:希望被看见,希望自己的具体困境能得到回应,而不是被又一碗“精神鸡汤”轻易带过。 这件事给所有管理者上了一课:过去那种靠画大饼、讲情怀就能凝聚人心的时代,已经一去不复返了。今天的员工,尤其年轻人,追求的是平等、尊重和实实在在的获得感。 他们不反对理想,但要求理想能照进现实。他们不拒绝奋斗,但希望奋斗能换来明确的回报。空洞的“宏大叙事”已经失效,精准解决“具体问题”才是王道。 企业的凝聚力,从来不是诞生在老板的演讲稿和贺信里,而是生长在每一次加班后到手的补贴里,在每一个被公平对待的考核里,在每一句“我懂你的不容易”的共情里。 俞敏洪在信中说“新东方的今天离不开每一位员工的付出”。这句话本身没错,但它需要的不是南极风光当背景板,而是办公室里那盏为加班者亮起的灯,能得到管理者真诚的凝视。 当老板的目光从遥远的冰川收回来,真正落在员工的电脑屏幕和疲惫的脸上时,那些未说出口的体谅与即刻落实的行动,比任何来自远方的“坚守哲理”都更有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