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濮阳,90后男子经营一家企业,全厂300多工人竟然清一色全是女工。工作上下班居然根据女工们的时间灵活调整。男子:他们守着家庭出不去,想多给她们机会。
河南濮阳清晨的雾气尚未散尽,河堤边的小路上,三三两两的妇女正匆匆赶往同一个方向。
有人揣着保温杯,有人背着孩子的书包,甚至还有人骑着一辆旧电车从十几公里外的小村赶来。她们的目的地,是位于县郊的一家菌菇种植工厂——袁帅的“女工工厂”。
这位90后的年轻厂长,原本只是想踏踏实实办个食用菌加工厂,却在半年前做出了一个让亲戚朋友都觉得“离谱”的决定:工厂只招女工。
“你是不是疯了?男人干活快、能扛事儿,你全要女工,厂子咋办?”
“女工家里事多,不好管理。”
“招男的又不犯忌,你为什么非得来这一出?”
面对一连串质疑,袁帅只是摇头:“正因为她们走不开,我才想给她们一个能走出来的机会。”
决定公布后的第二天,厂门口就排起了队。有领着孩子的宝妈,有常年照顾公婆的家庭主妇,还有从外地打工回来的女孩。
更让袁帅没想到的是,竟然有妇女坐着从百公里外发来的长途车赶来:“听说你这儿专招女工,活不重,还照顾时间,我就跑来了。我们那儿没这种地方。”
短短一周时间,报名人数就突破了500人。而袁帅的工厂,只计划招120人。
但看着这些站在厂门口、眼神有些犹豫,却又满怀期待的妇女,袁帅心里突然有点酸。
他想起农村老家的一幅幅场景:母亲凌晨做饭、白天种地、晚上还要给孩子缝衣服;婶子为了照看两个孩子,不敢外出打工,日子过得紧紧巴巴。
村里一个嫂子想出去赚钱,却因为要接送孩子,被老公一句“你忙不过来”的话劝回。
“如果这家工厂只是为了赚钱,那我大可以找年轻男性,提高产量;但如果它还能改变点什么,那我愿意试一试。”袁帅说。
于是,他临时决定扩大产线,把工人规模扩充到300人——全部都是女性。
工厂规定公布后,许多女工心里都有些忐忑,她们怕自己干不好,怕耽误家庭,怕老板翻脸。可没想到,袁帅给她们出的第一条制度就让人哭了。
“上下班时间根据女工们的家庭情况灵活调整。”
什么意思?
孩子要上学?可以。
老人要吃饭?提前说一声。
有的女工中午要回家照顾瘫痪婆婆,于是她的班被安排得更早。
有的女工早上要送孩子,于是她是9点上班、晚一点下班。
“工厂办的是工作,不是战场。我希望你们能边工作、边把家顾好。”袁帅说。
女工们不敢相信,甚至有人因为太激动忍不住当场抹泪。
37岁的李梅说,她外出打工13年,但生了二胎后不得不回村。“以前厂里不可能因为你家里有事就给你调时间的。但在这儿不一样。
袁老板说,女人干活细致、有责任心,厂子能做起来,靠的是你们。”
起初,许多妇女只会干家务,对工厂里的机械、流程都不熟悉。袁帅干脆办起“零基础培训班”。
有个年轻妈妈说:“我以前觉得这辈子就是带孩子、伺候老人。来这儿以后,我发现原来我还能靠自己挣钱。”
女工们工作的细致程度,远超袁帅的预期。
种植环节,从装料、灭菌到出菇,每一步都需要严格把控细节。以前男工干活快,但容易粗心;女工则能一遍一遍检查、调整、确认。菌菇的产量和合格率反而提升了。
县农业局的人来调研后惊讶:“你这是把农村闲置劳动力激活了。”
濮阳市妇联的工作人员更是当场决定:
把袁帅模式作为“妇女灵活就业示范点”在全市推广。
截至目前,已有超过 2000名女性 通过“培训+就业”的方式,在离家不远的地方找到了体面工作,改变了家庭经济状况。
有人问袁帅,你为什么要坚持只招女工?这是做慈善吗?
袁帅笑了一下:“不是慈善。我只是觉得,她们一直在为家庭付出,却没有机会为自己活一活。既然我能给她们一个机会,那就给。”
厂里有个阿姨,因为工作后收入稳定,第一次给自己买了件300块的外套。她笑着跟袁帅说:“我穿上它的时候,觉得自己不是个黄脸婆,是个人。”
袁帅说,那一刻,他更确定自己做的是对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