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若不先动手,别人迟早会下去。”孙殿英在多年后向身边人提起这段往事时,说过这样一句耐人寻味的话。理解这句话,要从他在遵化附近突然调动部队的那天说起。当时的将士并不知道这支部队要去做什么,他们只收到命令在陵区周围封锁道路。 炸药的声响在山间回荡后,地宫入口露出缺口。几个军官上前查看,随后传来低低的议论声。孙殿英站在入口上方,亲自确认通道是否能够进入。他给副官交代:“动作快些。”士兵们沿着通道进入深处,把地宫内能搬走的一样一样往外抬,有人抱着箱子退出时,还向同伴感叹里面数量之多。 地宫的内层石室被打开后,陪葬器物堆叠在一起,许多罕见的珍宝被清点出来再迅速带走。执行任务的人不敢耽搁,他们知道指挥官不会允许任何延误。 孙殿英在地面来回巡视,催促他们按顺序把各类物品转移至军车。几天后,陵区恢复表面平静,但内部已被破坏得难以修复。 事情曝光得很快。清东陵自清朝灭亡后曾遭到多方盗掘,但这次规模之大前所未见。各界纷纷询问缘由,为何驻扎在此的部队突然展开这样的行动。 孙殿英开始以各种方式向民国高层送出礼物。乾隆皇帝随身珍藏的玉器、慈禧太后随葬的珠宝,被分批送往不同人物手中。有的人收到物品后当作普通馈赠,有人则明白其中含义。 随着珍宝送达各方,原本指向他的责问逐渐消失,国民政府对外保持沉默,一些原本要求追查的人也把话题转移到别处。 当1930年的中原大战爆发后,高层注意力被新的局势吸引,更没有人愿意在此时再卷入旧事。孙殿英反而成为几方试图争取的武装力量。 回到故事的源头,他之所以驻扎遵化一带,是1928年投靠蒋介石后被安排的兵力部署。军中饷银常常无法按时到位,部队补给困难。 面对这种情况,他开始盘算解决办法,清东陵位于驻防区域内,各陵寝早就缺乏有效保护,他认为这是能迅速获得财富的机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