众力资讯网

曹丕驾崩的那天,洛阳宫中一片寂静。四十岁的年纪,究竟经历了什么,令一位开国之君在

曹丕驾崩的那天,洛阳宫中一片寂静。四十岁的年纪,究竟经历了什么,令一位开国之君在短短几年内透支到这般程度? 把时间往前推几个月。那时曹丕的身体已经撑不住,经常卧床。枕边摆着御医开出的方子,他却很少按时服用。有时深夜宫中能听见他低声喘息,太监们站在廊下,不敢多言。朝堂的事时紧时松,奏章堆在案旁,他偶尔翻几页,便没了力气。 曹操去世后,曹丕登上皇位,成为曹魏开国皇帝。从那天起,他就开始接连处理诸多棘手事务。封号、制度、人事、军务,每件都得他亲自拍板。外界一直以为他夺得帝位后会松口气,可一坐上龙椅,他反而把每个细节都盯得更紧。 他的弟弟曹植多年与他竞争,在文名上又声名极盛。曹丕没有放松对这位兄弟的管束,把封地设得很远,让曹植难以再加入政治中心。外界对此颇有议论,可他向来不解释。 曹操生前留下许多规制,曹丕一边延续,一边试图修补不足。军屯继续开展,官员任用依旧依赖中正制度。每次征调粮草,他都担心地方承受不了,常常连续几夜不休。按理说他有权威、有资源,可越治理,他越感到沉重。 就在这些事务压在身上时,曹丕的生活开始出现失衡。食物越来越甜,饮品越来越烈。御膳监统计过,他一年里消耗的蜜料远超常例。服药也变得频繁,不少宫中人都听过他服下丹药后在殿内踱步的声响。他靠这些方式让自己短暂清醒,可药力退去时,身上的沉疲更甚。 这一阶段,他偶尔会唤几名亲近之人进殿,谈论诗作或旧事。但谈着谈着便沉默。有人记得,他说过一句:“日子越往后,越不像自己了。”旁人不敢接话,只能退下。他在位的几年里,政绩稳定,但精神被消耗得极快。到了公元226 年春天,他再也扛不住,病势急转直下。 曹丕生于公元187 年,黄巾余波未平,群雄混战。他的成长伴随着奔走与征战,缺乏稳定。在这种环境下培养出的敏感与谨慎,日后转化为对权力的高度戒备。等到亲手接过曹魏的基业时,那些从小积累的压力一起反噬,成为无法逃避的负担。 他死得早,是多年习惯、性格与选择交缠的结果。四十年的生命,被争斗、权力、责任以及无法排解的压力吞得干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