众力资讯网

反转了!辽宁,一男子在网上发视频,称自己去吃鱼火锅,结果等了40分都没上鱼,指责

反转了!辽宁,一男子在网上发视频,称自己去吃鱼火锅,结果等了40分都没上鱼,指责商家是看他脾气太好了欺负他,可事后店家却公布了当时监控,不仅上了鱼,而且上了8次,男子全程吃的油嘴马哈! 监控里,男子刚坐下没多久,服务员就端着热气腾腾的锅上桌。之后一小时内,店员几乎没停过手,忙着给他添鱼、上菜、倒茶,连桌子上的空碟都及时收拾。这操作真是让人看傻了眼!一边是视频里声泪俱下控诉“被欺负”,一边是监控里狼吞虎咽吃了八轮鱼,前后反差大到让人怀疑是不是看了两个平行世界的故事。真不知道男子对着镜头装委屈时,会不会想起自己刚咽下去的最后一口鱼肉香? 细想之下,这事儿根本不是“记性差”那么简单。现在短视频平台上,“卖惨博流量”早就成了某些人的歪门生意经。有的博主装绝症病人哭着带货,有的编造商家黑料博关注,就像山东烟台那位店主,为了引流居然造谣“仓库抢鞋致人昏迷”,最后被警方罚款。辽宁这男子大概率也是抱着同样的心思,觉得“消费者被商家欺负”的戏码最容易引发共鸣,只要把自己塑造成“受气包”,就能轻松涨粉、赚流量,却忘了做生意讲究诚信,做人更得有底线。 他可能没料到,现在的商家早就学会了用监控保护自己。就像云南那家肉铺,被人造谣“偷火腿”后,直接报警起诉,最终让造谣者公开道歉、删除视频。法律可不会惯着这种虚假陈述,《治安管理处罚法》明确规定,散布谣言扰乱公共秩序,轻则罚款,重则拘留。要是商家追究起来,他不仅要赔礼道歉,还得承担民事赔偿,这笔“流量账”算下来可比吃顿火锅贵多了。 更让人反感的是,这种恶意造谣消耗的是整个社会的信任。现在网友看到“消费者维权”“商家坑人”的视频,第一反应不再是共情,而是先打个问号:这会不会又是剧本?就像那些装惨带货的博主,把网友的同情心当敛财工具,到最后真正需要帮助的人反而无人相信。辽宁这男子一条虚假视频,不仅毁了自己的信誉,也给其他真实维权的消费者添了堵,这种损人不利己的操作实在让人不齿。 其实类似的案例早就屡见不鲜。北京陈某编造新能源汽车“劣质电自燃”的谣言,被警方采取刑事强制措施;还有些账号专门集纳企业负面信息蹭热点,最后被依法处置。这些案例都在说明一个道理:网络不是法外之地,流量再香,也不能踩着别人的信誉往上爬。商家开门做生意不容易,服务员忙前忙后招待顾客,没换来感谢反而被倒打一耙,换谁能忍? 男子的行为说到底还是侥幸心理在作祟,觉得“随口抱怨”没人会较真,却忘了监控不会说谎,法律更不会缺位。想要靠流量变现没问题,但得走正途,靠真实内容、优质服务吸引关注,而不是靠编造谎言、抹黑他人。这种虚假营销或许能赚一时的眼球,但迟早会被戳穿,最终只会自食恶果。 各位读者你们怎么看?欢迎在评论区讨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