众力资讯网

日军最难的就是中将升大将,哪怕后期军衔大派发时,中将从100多增加到1000多,

日军最难的就是中将升大将,哪怕后期军衔大派发时,中将从100多增加到1000多,大将只晋升了不到40个,还有好几个是死了之后才晋升的。 咱们看看日军这套晋升体系简直比登天还难,中将堆成山了大将却寥寥无几,说白了就是卡着脖子不让人上去,死后追授成了不少人的唯一出路,山县正乡和冢田攻这种倒霉蛋靠飞机失事才混上大将衔,活着的日子想都别想。阿部规秀更憋屈,刚当上中将没俩月就送了命,连追晋的资格都没捞着,可见日军内部论资排辈到了变态的地步。大角岑生算是抗战里唯一被实实在在击毙的大将,日军为了抢回尸体兴师动众派兵登陆,面子工程做得十足,可改变不了军衔制度的僵化本质。 多田骏那个案例特别有代表性,他当华北派遣军司令时扛着中将军衔干大事,调走后才给个大将安慰奖,立马扔进预备役养老,明摆着给学弟冈村宁次腾位置。日军这潜规则根深蒂固,学弟绝不能骑到学长头上,多田骏资历老却得让路,冈村宁次顺势上位,这种等级森严的体系打仗效率先放一边,内斗倒是门清。从1868年到1945年,陆军海军加起来大将才二百来个,不少还是死后追封的,活着的晋升慢如蜗牛。 二战后期日军中将数量暴涨到四位数,可大将名额死死卡在几十个,这不是能力问题而是制度设计故意为之,上层怕人多了分权,干脆用军衔当闸门。死后晋升一级的潜规则反而成了讽刺,活着拼死拼活不如死了走运,像冢田攻这种阵亡的反而捡了便宜,可这对军队士气有啥好处,只能说明日军官僚主义太重。咱们对比其他国家,美军苏军晋升相对灵活,日军却抱残守缺,难怪后期越打越乱。 大角岑生事件暴露了日军的死要面子,为了一具尸体出动大队人马,实际战局却不闻不问,这种本末倒置的做法在太平洋战争里比比皆是。多田骏和冈村宁次的交替更显出人际关系的权重,军功战果反倒次要,学长学弟的排序压过一切,这种文化在现代化战争里简直拖后腿。回过头看,日军大将的稀缺性反而成了笑话,真正有能力的未必上去,上去的未必能干实事。 各位读者你们怎么看?欢迎在评论区讨论。